你能認出這是中原路嵩山路口嗎?遠處的電信大樓還“健在”(資料圖)
現在的中原路嵩山路口 首席記者鄭筱倩
87年前的鄭州,30米寬就是“一等大馬路”;40年前的鄭州,燕莊橋以東是郊區,農業路以北還是泥巴路;
20年前的鄭州,隨著四橋一路通車,有了首條快速通道;而如今,快速路早不孤單,立交橋更不稀罕,鄭州的道路,已從平面跨越成上天入地立體化路網格局。
上世紀20年代
30米寬就是“一級道路”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河南商報報道:4年前,鄭州首次向市民展示了1927年的《鄭埠設計圖》。
鄭州市城鄉規劃協會秘書長劉寅虎說,它是鄭州近代以來第一幅比較準確的城市規劃圖,是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期間,市政當局編繪的。
《鄭埠設計圖》規劃總面積約10.5平方公里,規劃范圍東起現在的經五路,西到京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到隴海鐵路,北到現在的農業路。城市中心就在現在的人民公園附近。
而87年前的道路,被分為六個等級,最低的六級道路6米寬,最高的一級道路也只有30米寬。
上世紀50年代
規劃以二七廣場為中心
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學習前蘇聯的做法,鄭州市組織力量,編制了鄭州市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總體規劃——1955年版鄭州城市總體規劃。
規劃預期1972年鄭州用地面積達到63.6平方公里,今天人們所熟悉的幾大區域,如行政區、西郊工業區、南陽路工業區、文化區、倉庫區等,都出自這份規劃。鄭州市規劃局原局長張澤高說,當時規劃將整個市區的道路以二七廣場為中心,向四周延伸。
當初按照蘇聯專家的規劃,是把火車站作為鄭州市的大門,從火車站修一條到現在省人民會堂的大道作為城市主軸線,由此向周圍輻射。但這條主軸線不是南北向或東西向,不符合中國人正南正北的建筑習慣。1954年,在河南省委領導的修正下,有了今天行政區條條塊塊、直來直去的風格。
上世紀90年代
鄭州有了“四橋一路”
時任河醫廣場立交橋建設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的戴忠庭回憶,1993年年底,新華社的一張新聞圖片引起了鄭州市建委的注意:南昌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13億多元,在市區內建起了12座立交橋。
戴忠庭說,鄭州市建委當即組織了一支包括建筑公司、規劃部門、交警部門在內的考察隊伍,集體到南昌學習借鑒立交橋經驗。
很快,建設立交橋和高架路的方案正式確定了下來。第二年的鄭州兩會正式提出:在金水路上修建紫荊山、新通橋、大石橋、河醫廣場等4座立交橋和一條高架路。
僅僅時隔半年,1994年12月30日,“四橋一路”正式通車,結束了河南沒有現代化立交橋的歷史,也讓鄭州有了首條快速通道。
2000年之后
三環四環通車帶動周邊發展
如今,金水路一直東延,連上鄭開大道,直通開封。而在省市領導的支持下,北環也敲定在如今的位置修建。
孟歡成了張澤高們堅持的受益者。1993年她來鄭州上學時,去一趟位于北環路的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感覺就像出城幾十公里。2001年,孟歡在北環路北側的中方園買了房子,因為2000年三環建成通車,鄭州北區成為快速發展區。
而現在,三環時代已成為歷史,2010年5月29日,隨著鄭州西繞城公路正式投入使用,鄭州的四環框架基本形成,沿四環繞鄭州一圈也只需70分鐘。而五環也開始在規劃設計當中。
不斷東移的107國道
省里規劃修107國道時,鄭州市曾希望能建在如今的未來路上,借助省里的錢打通一條主干道,最終定址在如今的中州大道。
當年的國道在偏遠的東郊,如今它的東邊又造了一座城——鄭東新區,107國道一再東移,從中州大道到新107國道,再到正在擴建的萬三公路。
未來
鄭州將步入立體交通時代
繼去年京廣快速路建成通車后,如今三環快速路剛剛通車,農業路快速通道工程規劃也已公示。地鐵2號線預計2015年年底通車試運營,其他線路也在建設或籌劃當中。
“上天、入地,鄭州的道路不再是個平面,”張澤高說,未來,“三橫兩縱一環”地鐵框架,加上“一環三橫兩縱”快速立體交通網絡(“一環”指三環快速化工程;“三橫”指農業路快速路、隴海路快速路以及金水路快速通道;“兩縱”指京廣快速路、花園路—紫荊山路快速通道),鄭州即將步入立體交通時代。
修路缺錢曾經難倒很多“英雄漢”
張澤高記憶中,“四橋一路”修建初期面臨眾多困難。因為財政緊張,當年省里特批鄭州特事特辦,向車主征收了“四橋一路費”。
同樣,當年的北環路選址,也曾引起巨大爭議。張澤高回憶,當時規劃部門力主在現在的位置修路,但當時北環以南,大片區域還是空地,反對者認為,把路修在那么偏遠的地方,將大大增加投入。
“關鍵還是沒錢啊,”張澤高說,但作為規劃部門,總想著城市發展框架必然拉大,沒有路一切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