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以來,自治區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的經濟結構轉型速度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一度在全國名列前茅,扶貧攻堅任務取得重大進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認為,在內蒙古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收入不斷增加,農村牧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同時,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也面臨一些難啃的“骨頭”。
李長安: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農牧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有60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67%。到2016年底,全區貧困人口已經大幅減少到55.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1%。不過,雖然全區貧困人口總量不大,但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現有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態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地理位置偏遠的地方,減貧脫貧成本高。內蒙古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骨頭”多集中在民族聚居區,這里發展底子差、脫貧門路少。再加上近年來由于經濟增速放緩,去產能、降成本任務較重,貧困群眾就業和增收難度增大,這成為當地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
內蒙古的減貧成效舉世矚目!眼下,脫貧攻堅戰正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工作也進入到了攻堅克難階段。李長安認為,要探索走出一條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脫貧攻堅路子,并要讓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一系列精準扶貧工程形成合力,才能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李長安:根據計劃安排,自治區2017年力爭再減少貧困人口20萬以上,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國家級貧困旗/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此,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層層簽訂責任狀,逐級壓實脫貧攻堅責任。推出了旨在實現精準扶貧的“十個全覆蓋”工程,在具體措施上,包括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勞務輸出、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建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等一系列精準扶貧工程迅速推進。與此同時,在扶貧過程中注重保持青山綠水,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可以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區的扶貧攻堅任務將會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一定能夠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