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記者黎政祥 鄭穎 金建軍 寶音 李行健 紀翔 內蒙古臺董云靜 李昊 實習記者張詩函)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8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迎來成立70周年大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俞正聲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7日上午飛抵呼和浩特,出席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中央代表團在機場受到內蒙古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
中央代表團出席向內蒙古自治區贈送紀念品儀式。中央代表團向內蒙古贈送了習近平總書記題詞賀匾、題詞座屏等紀念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劉延東在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民族工作十分關心、對民族地區十分關切、對內蒙古各族人民十分關懷,為慶祝自治區成立70周年欣然題詞。劉延東說,中央贈送賀匾,就是希望內蒙古以自治區成立70周年為新的起點,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團結奮斗、一往無前,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為祖國擔當,早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70年來,內蒙古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6萬億元,位居西部省區前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4069元,居全國第六位。
在農業生產方面,2016年,內蒙古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豐”,糧食產量是自治區成立時的15倍。目前,內蒙古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區之一,每年為國家提供超過100億公斤商品糧,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在畜牧業方面,內蒙古已經實現畜牧業“十二連穩”。全區牲畜存欄連續12年超過1億頭只,去年達到1.36億頭只,全年肉類產量310萬噸,牛奶、羊肉、絨毛產量保持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內蒙古一、二、三產業實現協同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農業和畜牧業實現了向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農牧業的“內蒙古制造”更是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
在“中國草都”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幾臺大型收割機正在人工牧草種植場上忙碌著。田豐牧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海軍跟記者聊起了種草生意經。
張海軍:第一,沙化治理、生態效益大大提高;第二,經濟收入翻了幾番。后期利潤可以翻到十幾番到二十番。
草原,是內蒙古的名片。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大力種植牧草,提高牧草品質,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發展牛羊肉精深加工業。在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赤峰示范基地,中國農業大學王顯國教授介紹說,有好草才有好的畜產品,內蒙古發展牧草產業需求很大,優勢突出。
王顯國:產業基礎、生產傳統、做規;a土地的投入,內蒙古是得天獨厚的。所以我十分看好內蒙古引領將來的草牧業。
牧草多了、好了,養的牛羊也就多了,出肉率和肉質也提高了,發展牛羊肉精深加工業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礎和保障,畜牧業產業鏈隨之也跟著延長。在錫林郭勒“中國牛羊肉產業示范園”,大莊園肉業公司的牛羊肉加工,已實現結合大數據的自動化流水線作業和冷鏈物流。公司總經理陳喜良:
陳喜良:生產過程中大量的數據是智能化的。羊在養殖過程中,生長的環境、吃的草的營養成分、加工過程和運輸過程,都一并記錄在追溯體系當中了。
內蒙古農牧業廳畜牧處處長白音高興地說,生產方式創新,家庭牧場、電子放牧、可追溯系統、無害化加工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加快內蒙古畜牧業的轉型升級。
白音:更加關注畜牧業發展跟草原保護兼顧,跟農牧民增收統籌,實現習總書記對內蒙古提出的“把內蒙古建成北疆亮麗風景線”的殷切希望。
除了發展與草原直接相關的牧草種植和畜產品加工,內蒙古自治區還立足畜牧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打造內蒙古特色的“中國制造”品牌。
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正在伊利集團的生產車間參觀生產過程。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說,這樣具有畜牧業特色的工業旅游可以讓消費者有更直觀的感知。
張劍秋:像很多南方來的客人,以為還拿手擠奶,他的印象中還是那種很傳統的印象,但是看完以后,發現見不著牛奶。
張劍秋介紹,通過創新和全球化,伊利完成在歐洲、美洲、大洋洲世界乳業三大傳統板塊的戰略布局,打造出了中國奶業的世界品牌。
張劍秋:創新和國際化這兩個輪子的不斷驅動,通過全鏈創新,實現了產業鏈的共贏,把中國的品牌變成世界的品牌。
鄂爾多斯集團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山羊絨加工企業,已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注冊商標,營銷公司和直銷店遍布全球。集團絨紡事業部總經理張梅榮說,靠的就是拉長產業鏈、注重品牌建設。
張梅榮:從羊絨最初的原料加工逐漸延伸到了產品深加工,之后由于科技創新的不斷投入,開始進入精紡領域,逐漸再做服飾領域,在這個領域逐步把產品線拉長,把羊絨做好做精、做細,做出附加值來。
圍繞優勢產業,內蒙古形成了伊利、蒙牛、小肥羊、西貝、漢森、鄂爾多斯羊絨等一批知名品牌和企業,代表“中國制造”躋身國際市場。內蒙古品牌促進會研究員吳之:
吳之:這些民族品牌都是依托于內蒙古天賦異稟的資源成長起來的,帶動更多的企業和產業來整體的發展。
跟畜牧相關的產業發展得有聲有色,內蒙古農業也不遑多讓。據了解,農區以及半農半牧區占到內蒙古全區面積的30%。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內蒙古農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史岱奇,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河套電商產業園”的商家。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利用直播平臺展示和銷售雪花粉。
產業園負責人辛一賓說,直播還有在田間地頭進行的。
辛一賓:賣面粉的把自己的產品拿到小麥地里去直播,賣瓜果的直接去暖棚里面去直播,銷售起來比較好。
如今,電子商務產業已成為五原縣拓寬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拉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五原縣農牧業局局長劉永剛介紹說,縣里還建起了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直接帶動了上萬名農民從事設施農業生產。
劉永剛:最初主要以設施農業起家的,逐步在建設過程中融入二產,比如現在的光伏工業,后來又進入產品的初加工,后來又逐步融入三產,把產業鏈拉的越來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