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5日消息(記者劉瑜穎 吳媚苗)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現代化農業是“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內容,利用以互聯網為首的現代化技術,破解傳統的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時下的熱門趨勢。近年來,“互聯網+”的概念大熱,這股春風也吹進全國各地的鄉村,為傳統的農耕運作帶來新技術、新銷路、新資本。
石斛的視頻監控系統
去年7月,海南省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石山鎮啟動了試水建設。如今,10個多月過去,新事物層出不窮:石斛高科技管理為農民增效增收、特色荔枝網上競購一掃而空、農產品溯源標識聯通客戶與農戶!盎ヂ摼W+農業”,給一個傳統的小鎮帶來哪些蛻變?“互聯網+”,又能否補齊農業老生常談的短板問題?
生長在火山巖上的石斛
距離?谑20多公里的石山小鎮,地處火山巖地貌區。過去,這里石頭多,耕地少,農民只能在石頭縫里種種荔枝、龍眼、楊桃等作物。半年多以前,這片土地上迎來了一位“稀奇客”:石斛。不過,這一次,石斛的種法還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在石山鎮的施茶村,技術人員李武給大家介紹了搭載中國電信互聯網技術的石斛新“種法”:
李武:智能澆灌系統有監控器,采集周圍溫度濕度,傳到手機里,達到區間值可以觸發開關,還有手動澆水。有攝像頭監控,在園區里想看哪個點,在手機上打開視頻,跟攝像頭連接,操控攝像頭,客戶也行,管理人員也行。
石斛的智能噴灌和視頻監控系統
工作人員介紹,石斛的市場價約400元每斤,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新產業,新技術,新資本,這些過去對于小而散的農戶來說遙不可及的東西,如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得以實踐。施茶村村委會主任洪義乾介紹,像這樣的合作社,在石山鎮還有很多:
洪義乾:公司加農戶的合作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政府出政策上的資金,種苗政府一株補兩塊五,公司出資金,出技術,提供種苗,村民以土地的資金入股,6/4分成,公司占6,我們占4,已經解決幾十人的就業問題,算是精準扶貧。
就在距離施茶村3公里外的石山鎮鎮級互聯網運營中心,不僅僅是石斛,石山鎮各種作物種植基地的實時監控畫面,也會被傳到這里來,進入農業大數據庫,工作人員對作物的品質進行監管。10個月前,海南首個互聯網農業小鎮就落戶在石山,這個結合了綜合管控和大數據中心于一體的鎮級運營中心,也成為整個互聯網農業小鎮運作的“CPU”。石山鎮副鎮長胡煒彬介紹,通過“1+2+N”,整個小鎮的農業能夠互聯成片。
胡煒彬:我們搭建了一個平臺,1+2+N,一個鎮級運營中心,加12個村居的村級服務點,并且創建了?谑行阌^互聯網農業協會,市場化運營,由公司運營,政府主導,又下設了石山特色產業子協會,比如石斛協會,火山壅羊協會,荔枝協會,通過協會把下面分散的農戶統在一起,所有的農產品打包起來,依托12個村級服務點,跟海南順豐,郵政進行農業物流上的戰略合作。
鎮級互聯網運營中心
“互聯網+”給農業種植管理加上技術,“互聯網+”也給農產品加上了暢通的銷售渠道,那么,石山鎮的農產品又是怎么賣的呢?胡煒彬介紹,農戶負責種植,企業打開渠道,政府負責引導;貞浧鹕蟼月那場轟轟烈烈的農產品競購會,負責石山農產品渠道運營的中海網農公司負責人吳清勝的臉上喜不自勝:
吳清勝:當天我們推出10萬斤荔枝,在3分鐘之內全部競拍出去。工作人員和荔枝生產戶去談,統一收購8塊錢,競購是9塊錢一斤,有利潤點在里面。4月18日是第一次。5月19日還會有一次。
石山的荔枝還未成熟,而銷售的訂單已經到了農戶手中。有了這次嘗試,石山鎮也陸續啟動荔枝、石山壅羊、石斛等10個眾籌項目,推行農業期貨。
同時,“互聯網+”農業,也給農產品加上了更多的附加價值。據當地農民介紹,過去,石山的黑豆主要供應本地市場,最遠也只能賣到?,每斤約6-8塊錢,如今,經過深包裝,電商平臺中的石山黑豆能賣到49元一斤。工作人員介紹,上個月,整個石山鎮的黑豆在網上的銷售訂單達到5萬左右。
吳清勝:公司統一收購黑豆,統一品牌設計,在網上賣,還做溯源系統,每個農戶收購的農產品,顧客可以掃描二維碼可以知道是哪戶農民種的東西,什么時候種,什么時候收,他們都知道。同時,設村服務點,兩名信息員。每個禮拜定期拜訪農戶,生產種植情況,農產品這塊,采集進來后,放入數據庫,就知道村里有什么產品,就是在電商平臺和線下銷售,貨一旦賣完就從村里的農戶收購上來。
鎮級互聯網運營中心
此外,“互聯網+旅游+農業”的模式,也為石山鎮的鄉村旅游帶來線上營銷和線下體驗的先機。截至目前,全鎮建設基站115個覆蓋全部12個村(居)委會,光纖入戶3990戶,搭好了互聯網小鎮的“戲臺”,參與互聯網小鎮的現代化企業也達到30多家,2015年全鎮的農民人均收入較上年增長了59%。
事實上,“互聯網+”的春風早已吹遍全國各地的農村,物聯網在種植畜牧業領域的應用、遙感監測技術在草原漁業領域的應用、同時,農村電子商務、農產品眾籌認購、農業政務管理等新概念“大火”。然而,“互聯網+”只是一種途徑和渠道,農業本身的短板,甚至是中國鄉村長期存在的問題,是避不開的。以石山鎮為例,胡煒彬介紹,在互聯網農業小鎮的探索建設中也遇到了諸多困難:
胡煒彬:一是基礎設施欠賬較多。4G到村、光纖到戶、WIFI全覆蓋,比較偏遠的自然村還是沒辦法保障,目前跟三家運營商對接中有規劃,但是建設的基礎設施還是比較薄弱,第二是專業人才相對匱乏,既懂農業又懂互聯網的人太少,農民創業創新的比例低。第三是產業不成規模。受空間制約,總體產業規模較小,品牌集聚效應還不夠顯著,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今年4月,農業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其中指出,通過大力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農業信息化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使農業與裝備、技術、信息、生態、文化深度融合!盎ヂ摼W+”農業所帶來的提速已顯而易見,而“互聯網+”能否促進農業的轉型,有關專家表示,信息化的進村到戶、農民觀念和意識的轉變、商業模式的構建、以及農村“最后一公里”物流障礙的打通,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等等,都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配套”問題。
信息在線上,產品在線下;ヂ摼W思維已經進入互聯網小鎮千家萬戶的生活,也滲透進了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