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云南省推行農村公路數字化管養為基層減負——科技賦能“云端”管養

手機App自動定位路線、AI識別路況、電子支付憑證庫自動核驗……在大姚縣,農村公路管養已實現了“指尖管理”。

清晨,大姚縣農村公路養護人員拿出手機,點開“數字養護”App,系統自動定位到他附近的10條路線,選擇要巡查的路線后,App開始自動記錄巡查軌跡。發現路面病害時,養護人員可通過手機自動定位樁號并拍照上傳——整個過程幾分鐘就能完成。

“以前沒有這套系統,我們要人工記錄路線名稱和樁號,費時費力,通過微信發送的現場圖片也零散混亂。”大姚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大姚縣已將全縣4616公里農村公路、243座橋梁全部入庫管理,生成每條路線和橋梁的二維碼,實現了“一路一檔”數字化管理。

今年以來,省公路局黨委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為目標,聚焦農村公路管養“重復填報、檢查繁瑣、決策粗放”等痛點,通過開展數字化管養、智能核查、線上評價,有效實現數據填報、現場核查、資料迎檢“三下降”和工作效率、資金支付率、路況質量“三提升”。

截至2024年年底,云南農村公路里程達30.2萬公里,公路監管、養護壓力較大。為了讓農村公路管養搭上數字化快車,在實現為基層減負的同時提質增效,云南省積極研發農村公路數字化管養平臺。

省公路局通過融合大數據與AI技術,構建起“一數一源、全域共享”的數據資源體系,徹底打破了固定資產投資、路況評定、進度報送等多業務系統間的信息壁壘。通過搭建數字平臺,杜絕了報表“馬拉松”,基層工作人員的數據錄入量大幅縮減,平均填報時間從日均4小時減至1小時,數據錄入錯誤率下降了90%。更直觀的是,通過每年自動化檢測采集每10米一張的實景影像,平臺已構建起覆蓋30萬公里農村公路、包含3000萬張圖片的數字影像庫。核查任意路線路況的時間從過去的16小時縮短到3小時以內。

省公路局農村公路處一級主任科員胡壽方介紹,在資金管理上,AI識別技術建成的電子支付憑證庫,實現了從錄入到核驗的全流程自動化,取代了專人翻查紙質憑證的傳統方式。截至今年7月,系統已高效、準確地處理了14906張支付憑證,準確率高達99.5%。

檢查考核多、頻次高也是基層反映強烈的問題。如今,依托“項目核查管理系統”,“網上管、掌上查”的新型監管模式得以建立。基層單位通過手機App上傳項目關鍵節點的影像資料,系統自動關聯項目GIS(地理信息系統)坐標并智能比對進度,極大地減少了到現場檢查的次數。

據統計,單個項目的年均現場核查頻次從7次壓減至2次,降幅達71%。省、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的管理人員從“在路上”的奔波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線上審核與決策。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在線核查新改建農村公路1.29萬公里、安全生命防護工程0.53萬公里以及危橋改造1393座,監管效率與基層獲得感同步提升。

為了讓基層從繁重的迎檢資料準備中解脫出來,省公路局優化養護評價體系,績效導向“輕裝上陣”。評價焦點從面面俱到轉向精準關鍵,將原先9大項23小項的現場考評,精簡優化為聚焦養護水平、任務完成、資金管理3大模塊和優良中等路率、縣級資金支出率等9個核心指標的線上評價。

這套重塑后的體系不僅減輕了迎檢負擔,更引導基層將工作重心轉向實干實績。它與數字化管養平臺深度融合,評價結果可自動生成,使全省129個縣(市、區)的養護績效評價工作得以高效完成。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公路養護資金支付率從去年同期的48.59%躍升至78.96%;反映路況核心指標的優良中等路率也從89.62%提升至89.86%,路網質量持續向好,農村公路管養工作朝著更加高效、精準、科學的方向邁進。(記者 李承韓)

編輯:魏文青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