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曲靖4月24日消息(記者 趙貝貝)時值春耕關鍵時節,在羅平的廣袤田野上掀起生姜種植熱潮,田間地頭熱鬧非凡,處處是春播生姜的繁忙景象。今年全縣預計種植生姜24萬余畝。
在羅平糯泥村的田地里,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一輛拖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身后的土地被翻開,形成一道道規整的土壟。不遠處,村民們三五成群在田間忙碌著。運送糞肥、撒施底肥、投放姜種、蓋土……機械轟鳴與農人歡笑交織,一幅“人勤春早”的春耕畫卷徐徐展開。
工人們在田間種植生姜(央廣網發 王標 攝)
“這兩天天氣比較好,正是種姜的好時節。今年,我們合作社計劃種植430畝左右的生姜。現在每天都有一百多名工人干活。半個月左右可以完成全部種植。”本地合作社種植大戶陳英給記者介紹。
在羅平,土壤熏蒸技術也喚醒了眾多的“沉睡”姜田。“身后這片基地在糯泥,這個地點是在一個老姜區。這片老姜區曾因連作障礙幾近荒廢,幾乎已經種不出生姜來了。現在通過土壤熏蒸技術重獲新生。我們可以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種植生姜。有效控制了土地流轉的成本” 陳英繼續說道。
該技術是羅平2022年引進的姜瘟防控體系核心,通過“土壤熏蒸+姜種處理+生物防控”三管齊下,實現同一地塊連續種植,使土地流轉成本降低30%。目前,這項技術通過送技術到田間地頭、專家到地指導等方式,已經得到全面推廣和運用。
工人在田間種植生姜(央廣網發 侯映 攝)
說起生姜價格,陳英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我們種植的是高品質的生姜。都是采用開溝起壟的技術種植。我們的開溝起壟標準化生姜,每公斤售價比普通姜高1-2元。”陳英展示著規整的姜壟。據悉,采用該技術的生姜因品相好、耐儲性強,成為收購商爭搶的“香餑餑”,供不應求。
羅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2℃,4-9月生姜生長期日均溫穩定在20-28℃,降水充沛,完全滿足生姜“喜溫怕寒”的生長需求。同時,擁有微酸性紅壤。是全國罕見的優質生姜黃金種植帶。孕育出姜油酚含量達2.3%的“小黃姜”。這個擁有400年種植歷史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如今通過“氣候-土壤-技術”優勢疊加,形成年產50萬噸,農業產值突破10億的富民產業。
廣闊的生姜種植地(央廣網發 侯映 攝)
在羅平,從傳統種植到科技賦能,從單一農業到全產業鏈發展。小生姜正成為帶動群眾增收的“大產業”。隨著春耕生產進入尾聲,連片姜田將披上綠裝,孕育豐收新希望、書寫鄉村振興的新“姜”來。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