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景洪市景哈鄉立足地區實際,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文化浸潤為抓手、以實踐創新為動力,在陣地建設、活動開展、文化文藝服務延伸上持續發力,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花在村寨絢麗綻放。

創新“火塘夜話”,凝聚民族團結“向心力”

作為瀾滄江流域(云南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帶創建的重要舉措,景哈鄉以“火塘夜話”為核心載體,搭建起干群連心、文化傳情的橋梁,讓民族團結在邊疆沃土“穩扎根”“開紅花”。

組建“漢語+哈尼語”黨員宣講隊,宣傳身邊的先進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打擊跨境違法犯罪等宣傳活動36場次,覆蓋群眾5200人次,發放宣傳材料8000余份,整合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強邊固防“四位一體”等項目,用好匯人心、聚民智的“火塘夜話”平臺,讓干群在抵邊村寨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村集體經濟收入、基層治理等事項中建言獻策、共謀發展。

聚焦“雙推”落實,以“火塘”邊“同說一席話”為特色亮點,完成達西利村小組“雙推”工作示范點打造,全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率98%,2025年舉辦23場“火塘夜話”,覆蓋2.3萬余人次,開設“家長夜校”6期,圍繞“科學育兒”“親子溝通”“家風建設”等主題授課,累計吸引200余人次家長參與,搭建起家校溝通橋梁,推動形成“學校引導、家庭配合”的育人合力,為未成年人營造互諒互讓、溫馨和睦的家庭成長環境。

深耕“農+”共建,激活邊疆文化“新生態”

景哈鄉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邊疆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打破傳統陣地功能局限,通過多元資源整合與模式創新,讓邊疆文化“煥生機”“結碩果”。通過統籌農家書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邊境聯防所等平臺資源,組建黨員服務隊伍,開展刺繡技藝、章哈培訓、聯合西雙版納州老年大學舉辦“興滇潤邊”文藝輕騎兵基層行等活動,讓書屋從“單一讀書點”升級為“邊疆服務綜合體”。

整合“黨建+文化”資源,推動農家書屋以“課堂+車間”模式落地,黨員志愿者帶領學生觀察橡膠生產全流程,打造8間功能完善的特色書屋,分類陳列政經、文化、科技等各類書籍,實現民族文化傳承與勞動教育、強邊固防革命烈士紀念館愛國教育有機結合,讓書屋成為厚植邊疆精神根基的“文化課堂”。

聚焦“農+文旅”融合,依托黨組織協調力量,引導傣族古法制糖工藝傳承人打造特色民宿,將農家書屋與瀾滄江沿岸風光、貝葉經制作、古法紅糖體驗等非遺項目結合,形成10家民宿、300余間客房的民宿聚集區,讓“書香+民族風情”成為吸引游客的核心亮點,實現文化展示與旅游增收雙向賦能。

探索“節+集”融合,打造文化文藝“大舞臺”

景哈鄉以民族節慶與鄉土集市為紐帶,推動民族文化傳承、文明實踐活動與助農增收深度聯動,讓文化文藝既“聚人氣”又“促增收”,構建多維度融合發展體系。

以“嘎湯帕”“潑水節”“耶苦扎”等節慶及每月“山貨趕集日”為依托,打造“文化展示+消費幫扶”一體化平臺,組建108支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隊,通過原生態歌舞、哈尼族“阿其谷唱法”、布朗彈唱普法等特色形式傳播新風尚,同步開展移風易俗趣味轉盤、“文明知識問答贏獎品”等互動活動,讓黨的主張與文明觀念隨文化快樂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推進非遺人才培育,成功入選市級非遺傳承人3名,累計開展文藝骨干培訓15場、惠民演出14場,服務群眾2.43萬人次,讓民族節日成為文化傳承與人氣凝聚的雙重載體;整合“鄉土集市”“非遺體驗”“便民服務”“消費幫扶”資源,累計舉辦12期消費幫扶趕集活動,為1700余農戶增收110余萬元,拓寬山貨銷售渠道。

“幫辦代辦移動站”進駐集市,累計辦理業務500余件,實現文化體驗與便民服務“零距離”。此外,以志愿者與群眾“文化表演+環境整治”聯動機制賦能鄉村治理,構建起“文化傳承+服務惠民+消費助農+村寨共治”的融合體系,為邊境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注入文明活力與發展動能。

下一步,景哈鄉將深化多方協作,優化民生服務,傳承民族文化,強化邊境治理,持續以文明實踐聚合力,筑牢西南邊疆精神文化與發展屏障。(來源:景哈哈尼族鄉人民政府)

編輯:趙貝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