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福州7月30日消息(記者張子劍)日前,福建省統計局發布2025年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2025年上半年,福建經濟以“穩”為基、以“進”為要,在5.7%的GDP同比增速背后,既有傳統產業的韌性堅守,更有新質生產力的破繭生長。從田間地頭的春收糧食到車間里的智能裝備,從直播間的海鮮快遞到實驗室的芯片研發,八閩大地正用“新”與“實”的交響,勾勒出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圖景。
新質生產力加速:從“跟跑”到“領跑”的躍遷成長
福建經濟的“穩中有進”,最亮眼的注腳是新質生產力的加速成長。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8%,這一數字折射出福建產業結構的深層變革——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3.4%,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9.4%,高端裝備正在改寫“福建制造”的標簽。
寧德時代智能制造生產線(央廣網發 寧德時代供圖)
數字化轉型的成效尤為顯著。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5倍,工業機器人增長39.0%,集成電路圓片增長50.0%,這些“會思考的產品”背后,是福建從“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的跨越。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以15.2%的增速領跑工業,其中電氣機械制造業增長18.9%,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制造業增長19.2%,印證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雙輪驅動已見實效。
民營經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全省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0%,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2.8%,相當于每100元工業增量就有72.8元來自民營企業。從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研發到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民企正從“配套者”變成“出題人”,1月至5月全省規模以上民營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8.7%,用市場活力回應了“民營經濟是底氣”的發展邏輯。
需求端變革: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消費升級
消費市場的回暖,藏著福建人生活品質的提升軌跡。上半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0%,看似平穩的數字里藏著“結構性爆發”——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43.1%,新能源汽車增長27.7%,可穿戴智能設備增長28.6%。這些帶著“智能”“綠色”標簽的消費,本質上是“以舊換新”政策撬動的品質革命。
更具深意的是消費場景的革新。全省網絡零售額增長21.0%,背后是福建產業鏈的協同支撐,“線上消費-線下制造”的閉環正在形成。6月份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升至7.3%,說明消費信心正從“政策刺激”轉向“內生增長”。
廈龍合作區產業園(央廣網發 龍巖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投資端的“精準滴灌”同樣值得關注。全省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5.7%、全省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7.6%,這些“往實里投”的資金,正在轉化為生產力的“升級版”。基礎設施和制造業領域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分別增長24.0%和11.0%,意味著港口、電網等“硬核支撐”持續強化,讓工廠車間的“智能基因”更加深厚。
民生溫度計:從“保基本”到“高品質”的幸福升級
經濟發展的溫度,最終要靠民生數據來丈量。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78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3%,而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6.4%,跑贏城鎮1.8個百分點,這個“城鄉增速差”背后,是鄉村振興的扎實成效——蔬菜產量增長4.1%、食用菌產量增長4.7%、水產品總產量增長4.6%,田野里的“豐收單”正在變成農民的“錢袋子”。
民生保障的“靶向發力”更見初心。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環境保護支出增長11.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0.9%,教育支出增長6.9%,這些與群眾“呼吸、看病、上學”相關的投入,是最實在的“幸福投資”。全省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03.4%,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9.6%,則讓“養老更省心”“環境更舒心”從期待變成現實。
位于莆田市涵江區的新膳海洋食品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清洗黃金鮑(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值得一提的是,“民生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全省全社會發電量1725.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全省貨運量91680.06萬噸,同比增長3.2%,要素保障的“穩”支撐了生產的“進”;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增長,讓“福建產”“福建造”持續對接全球市場,這種“發展促民生、民生穩發展”的閉環,正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
從高技術制造業的“加速跑”到農村居民收入的“快增長”,從消費升級的“新潮流”到民生保障的“暖色調”,2025年上半年的福建經濟,展現的是“量質齊升”的韌性,更是“人民至上”的底色。隨著新質生產力持續壯大、內需潛力不斷釋放,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正以“敢為爭先”的姿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福建答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