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7月29日消息(記者汪曉青)晨曦初綻,溫柔的光灑落在青海湖如鏡的湖面上,粼粼波光閃爍著夢幻的色彩。多杰措毛背著相機與望遠鏡,步伐輕快地開啟了一天的巡護。
一線守護,筑就生態屏障
27歲的多杰措毛是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共和分局泉灣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大學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扎根一線的生態管護員。
“我小的時候,青海湖周邊沒有這么多野生動物,如今可以監測到很多動物的身影,這都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果!”多杰措毛說。
青海湖魚鳥共生(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腳步行走在青海湖畔,雙手托舉著望遠鏡和相機,仔細拍攝記錄野生動物的蹤跡,“我要守住與這片湖海的羈絆,用一生守護綠水青山!”多杰措毛說。
像多杰措毛一樣,守護著青海湖生態環境的人還有很多。近年來,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依托“管理局—管理分局—保護站”三級管理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跨越三州四縣設立的12個生態保護站,宛如一張緊密交織的大網,搭建起生態守護的堅實壁壘。
湟魚洄游引奇觀,生態向好促旅游
每年6月至8月,青海湖湟魚開啟一年中最為關鍵的旅程,它們沿著青海湖的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前往產卵繁殖地。與此同時,青海湖的候鳥也迎來繁殖高峰,以魚為食的鳥類緊隨洄游的魚群,守候在河道附近,一場“魚鳥大戰”的生態奇景就此上演。
夏日的青海湖猶如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每年這個時節,在剛察縣湟魚家園、泉吉河湟魚洄游觀測點、布哈河觀魚觀鳥點等地,都能欣賞到‘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美奇觀。”據剛察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副局長德毛措介紹,近年來,借力湟魚洄游的生態景觀,當地旅游行業數據實現接連攀升。
“去年的游客總量較前年增加了30%,今年1月至5月底,7個湟魚觀測點和景區接待游客7萬人,全縣累計接待游客42萬人。連續舉辦17年的青海湖觀魚季,吸引游客同比增長83%。”德毛措給出了這樣一組亮眼數據。
青海湖湟魚跨越通道,逆流而上(央廣網發 鮑娜好 攝)
在青海湖湟魚的保護工作中,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扮演著重要角色。剛察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高級工程師東曲告訴記者,為確保湟魚正常洄游產卵,維持青海湖生態系統的穩定,剛察縣拆除全境攔河大壩,科學設置“過魚通道”,在縣域內沙柳河、泉吉河、哈爾蓋河上修建過魚通道7座,建成集灌溉、防洪、景觀、生態通道為一體的水生態文明工程,確保湟魚洄游的“生命通道”更加通暢。
截至2024年底,青海湖裸鯉資源蘊藏量已達12.75萬噸,相較于2002年保護初期,增長了49倍。
生態研學成新寵,牧民共享發展紅利
隨著青海湖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態研學成為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認識和了解青海的重要方式。
據青海湖國際旅行社工作人員李峰業介紹,利用青海湖豐富的生態人文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生態研學課程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學生,去青海湖觀鳥看魚,體驗生態課程,成為許多家長為孩子選擇的旅游路線。
“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盛景吸引游客慕名而來(央廣網記者 張海東 攝)
“現在正值暑假,我們開發了很多有趣、有意義的生態研學課程,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欣賞到青海湖的美景,也關注和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李峰業說。
生態資源稟賦,讓旅游的形式個性化,文旅市場多樣化,也讓當地群眾吃上了“旅游飯”。
位于青海湖畔的剛察縣泉吉鄉冶合茂村,網紅打卡點“青海湖斷崖”就在此處,這里也被稱為“圣泉灣生態體驗區”。曾經用于運輸的馬匹,如今成了草原騎行項目的主角,載著游客感受風的自由;牧民們日常飲用的酥油茶、食用的糌粑,以其獨特風味收獲了游客的好奇與點贊;藏族傳統服飾的斑斕、編制技藝的精巧,被賦予新的價值,化作受青睞的文旅商品。
細雨朦朧,游客在圣泉灣生態體驗區賞景(央廣網記者 汪曉青 攝)
更令人欣喜的是,許多畢業返鄉的青年在這里找到了奮斗的方向:有人敏銳捕捉文旅行業的機遇,勇敢踏上創業之路;有人成為景區的售票員,用微笑迎接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有人化身觀光車司機,載著游客駛向湖光山色深處……這些悄然發生的變化,讓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們,真切觸摸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也讓這片土地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煥發著新的生機。
青海湖的水更清了,魚更多了,鳥兒更歡了,游客也接踵而至。從助力一條魚,守護一片湖,到捧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這里的每一滴湖水都在訴說:綠水青山從來不是沉默的風景,而是會呼吸、能生長的金山銀山。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