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我區青稞將迎來第四代大規模品種更新換代。以“藏青3000”“藏青17”為代表的新品種已完成區域試驗和生產示范,河谷農區畝產首次突破400公斤,高寒農區生育期縮短7至10天,抗倒伏性能顯著增強,全程機械化適配率超過98%。

近年來,我區在青稞基因、材料、繁育方面相繼取得重大突破。依托“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繪制全球首張青稞全基因組參考圖譜,定位β-葡聚糖合成、矮稈抗倒、耐寒調控等關鍵基因15個,開發KASP功能標記32套,實現從“經驗育種”到“精準育種”的跨越。通過雜交、回交、階梯雜交結合誘變與基因編輯,創制高產、優質、多抗中間材料120余份,其中18份已進入品種比較試驗。建成“云南元謀南繁加代—扎囊原良種繁育—自治區級擴繁”三級良繁體系,年供種能力達3000萬公斤。

今年起,日喀則、昌都、山南將率先建設千畝核心示范區,同步開展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確保“育得出、繁得快、推得開”。同時,圍繞河谷高產多抗、高寒中早熟、河谷中晚熟優質專用、河谷早熟復種、高寒高蛋白飼料型“五個方向”持續攻關,計劃到2030年育成突破性新品種4個,實現全區青稞畝產年均增長2%以上,β-葡聚糖含量穩定在6%以上,為我區打造國家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注入新動力。(記者 李梅英 丹增朗賽 實習生 雷婧涵)

編輯:王文偉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