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庫爾勒4月28日消息(記者丁安)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與天山南麓的沙海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正在以拓寬鎖邊綠色防護帶為重點,在沙海邊緣織密筑牢生態屏障,讓荒漠與綠洲的邊界不斷向沙海深處退縮。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巴州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代接著一代干,讓綠色不斷向沙漠深處延伸……

“沙漠黑玫瑰”:二十年風沙刻下綠洲印記

帕提古麗·亞森在檢查發芽情況 (央廣網記者丁安 攝)

“現在治沙成功后,有好多野生動物過來啃樹皮,所以要用細鐵絲或者塑料網對幼小的苗木進行防護。”人稱“沙漠黑玫瑰”的且末縣防風治沙工作站護林員帕提古麗·亞森指著河東治沙站介紹,這里之前是一片高低起伏的黃沙,2020年栽的樹苗現在已經和她一樣高了,今年已經發芽。

一個女孩子為什么做防沙治沙工作?帕提古麗·亞森介紹,父親是歷史老師,曾向她講述且末縣曾經因沙漠侵襲而被迫搬遷的歷史,并認為防沙治沙工作非常重要,因此鼓勵她報考治沙站。在父親的鼓勵下,她在2005年進入防風治沙工作站工作,成為且末縣第一批防沙治沙女護林員。

春季沙塵暴,黃沙彌漫,沙粒如刀割般刺痛臉龐,令人痛苦不堪;夏日驕陽似火,地表溫度高達60℃,每一步都似在火中行走。挖坑、栽樹、鋪草方格、拉滴灌管……惡劣的自然條件,讓歲月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她也曾因工作辛苦而想要放棄,但在父親的鼓勵下,她堅持下來并工作了16年。而黝黑的膚色讓她收獲了“沙漠黑玫瑰”這一稱號。她笑著對記者說:“現在用什么化妝品也無法掩蓋我的膚色。”

帕提古麗·亞森與同事們還積極探索發展沙漠經濟,在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把沙漠化治理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并取得了成功。隨后又引進了大葉桑樹、文冠果等經濟作物,走出一條沙漠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近年來,且末縣相繼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等諸多榮譽稱號。據氣象局統計,且末縣沙塵日從2022年開始逐年減少,從平均每年的210天減少到180天,相比揚沙天氣、浮塵、沙塵暴天數減少較為明顯。2024年10月至12月僅出現1天沙塵天氣。2025年1月至3月沙塵日數為近5年來最少。

據且末縣林草局黨組書記王紅偉介紹,近年來,且末縣立足地形地勢和風沙走向,瞄準沙漠邊緣空白地帶等關鍵區域,布局205萬千瓦時光伏治沙項目,實現能源利用與防沙治沙有機結合;積極推動發展特色沙產業,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共享治沙模式,激勵各方參與防沙治沙,種植大沙棗、文冠果等作物,建設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推動沙產業可持續發展;通過積極探索利益共享治沙模式,助力特色沙產業的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沙化土地治理成果。在41公里空白帶鎖邊區域今年計劃再實施的500畝生物治沙,主要種植梭梭和沙拐棗,目前已全部種植完成。

“我既是防沙治沙的參與者,又是受益者。現在縣里依托沙漠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加上‘尋玉之旅’,舉辦特色的沙漠音樂會,吸引了不少游客。”帕提古麗·亞森說。

“沙海愚公”一家:百萬株樹苗的生命傳承

天山南麓的哈爾莫敦村外,一排排倔強挺立的白楊樹刺破湛藍的天幕,交織成縱橫交錯的綠色網格,默默守護著萬畝農田。

“老人生前愿望是種100萬棵樹,走之前已經種了80萬棵。我今年計劃種15000棵,目前種了2000多棵了。”與風沙抗爭了41年、被稱為“沙海愚公”付志周的兒子付國喜指著對面新種下的青楊介紹,去年12月退休后,他開始種樹。

付國喜在檢查樹木生長情況 (央廣網發 馬曉杉 攝)

和靜縣林草局黨組成員、林業科學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陳峰介紹,哈莫東鎮是一個11公里長、兩三公里到四五公里不等寬的沙漠帶。多年前,當地形容“晴天走一腳陷一腳沙,大風時飛沙走石”。春季播種后,幼苗常被風沙“打死”,農民需反復補種,但收成仍難以保障。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負死!”付志周夫婦自1983年開始植樹,之前沒有治沙經驗,就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栽種樹苗。日復一日,麥田邊的白楊樹漸漸長大,麥苗有了保護。

在付志周夫婦的影響下,兒媳何雨艷放棄了去縣城工作的機會,留了下來,跟隨在付志周夫婦身邊,張羅著一起栽樹。當沙漠上漸漸開始出現綠色,莊稼收成越來越好,居住環境越來越舒心,周邊村民也開始參與到植樹防風治沙中。

說起種樹的變化,付國喜介紹,以前是牛車拉苗、人工澆水,一天最多只能澆二三十畝。而現在是機械化種植,用推土機平土、運輸用拖拉機,噴灌打開就澆四五十畝地。父親種的是白楊,而青楊在防病蟲害方面優于白楊。

“今年種下的2000多棵樹苗是林草局負責的,政府相關部門組織了義務植樹,我負責定時澆水、防病蟲害就可以。”付國喜說。

2023年,哈爾莫敦村將付志周曾經住過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館”,通過大量圖片、文字及實物資料,讓更多人知道付志周夫婦在沙漠邊緣揮灑汗水、創造綠色奇跡的故事。

“成幫柳”的年輪:一位老黨員的綠色信仰

“紅領巾”在王成幫(左一)帶領下開展研學活動 (央廣網記者丁安 攝)

“因為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是黨培養的我,我要為黨奮斗。”今年的王成幫89歲,面部黝黑卻精神矍鑠,身穿一套綠色老式軍裝,走路慢的小伙子都需要小跑才能跟上他的腳步。

苗圃基地里,綠樹成蔭,青綠色樹皮的柳樹,條條柳枝隨風飄舞。這種柳樹叫“成幫柳”,是王成幫發現并培育的,具有樹形好、病蟲害少、抗寒性強等諸多優點,周邊縣市、烏魯木齊以及甘肅等省份都來拉樹苗。而他,一分也不收,他總說:“過來拉就可以,節約經費多種樹。”

王成幫曾患重疾,經醫院專家會診后確定肺癌晚期,生存期可能只有6個月。那一階段,他一邊做治療,一邊在醫院過道走路鍛煉,心里一直惦記苗圃里的樹。醫生建議他去北京上海的大醫院試試看,可一想到治療的費用以及苗圃里的樹,王成幫覺得還不如把余下的時間去苗圃種樹。沒想到半年后,王成幫的病情竟有了奇跡般的好轉。

“當時我就在想,還有6個月,就能為黨和人民工作6個月。活下來,是黨和人民給了我生命。”王成幫介紹,現在苗圃里有金絲柳、小葉白蠟、國槐等8種樹苗都是大家移栽出來的,通過科學安排工作、科學種植、科學治理,樹苗都可以健康成長。

如今的王成幫每天依舊堅持到100多畝的苗圃基地里指揮植樹。現在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青年團員和“紅領巾”加入,大家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年年種樹樹成蔭,30年種下的200萬株樹,讓庫爾勒生態環境得到良好改善。

從“沙漠黑玫瑰”帕提古麗·亞森用二十年風沙刻下綠洲印記,到“沙海愚公”付志周一家100萬株的約定,再到89歲老兵王成幫的綠色信仰,巴州人以“子子孫孫無窮匱”的信念,將昔日的“死亡之海”變成生機盎然的綠洲。

在這場綠色革命中,巴州大地涌現出無數感人至深的治沙傳奇。截至目前,巴州已有3家單位、5名個人獲國家級治沙榮譽,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連續5年超90%。2025年春季,全州號召30萬干部群眾參與“萬人萬畝”植樹行動,新植胡楊、沙棗等苗木460萬株,續寫著新時代的“綠色史詩”。

在防沙治沙的同時,巴州探索出“向沙要綠、以綠生金”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全州124萬畝特色林果基地形成規模效應,庫爾勒香梨、輪臺白杏、若且紅棗及焉耆盆地釀酒葡萄等“金字招牌”年產值突破50億元;梭梭接種肉蓯蓉、黑枸杞等沙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5.61萬畝,帶動產值3.95億元,5.2萬名農牧民實現“治沙又致富”的生動圖景。

巴州沙產業建設同樣蓄勢待發。庫爾勒市深化政企聯合,著力打造5000畝生物治沙試驗區;若羌縣推進“工程+生物+沙產業”的治沙模式,打造5200畝梭梭套種黑枸杞種植實驗區,讓沙區群眾吃上“生態飯”,走上產業路,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從“沙進人退”的生存困境到“綠進沙退”的生態逆襲,從“黃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到“林果飄香”的綠洲沃土,巴州兒女在這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索路上,精心書寫著可復制、可傳承的“巴州樣板”。

編輯:郭璁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