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楊凌10月29日消息(記者陳鏘)10月26日上午,楊凌農高會D館人頭攢動,珠海益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無人化植物工廠成了焦點。“高層密集種植帶來的采收效率瓶頸日益凸顯。”該企業總監歐娟愛點明痛點——目前市面立體植物工廠多采用半自動化流程,環節間缺乏連續性,常需額外配置設備。而該企業的答案,是一套貫通育苗、種植、光照、施肥到采收、清洗的全鏈自動化系統,以智能軟件驅動,掃除效率瓶頸。

無人化植物工廠(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緊鄰的浙江托普云農展臺,一款AR眼鏡吸引了展商上前了解。其便攜式作物健康AR分析系統,融合AI、AR與物聯網技術,操作員可以通過眼睛“對話”作物。“我們企業自主研發的系統可以精準識別多種病蟲害,還能以虛擬影像指導果樹剪枝。一面直通種植大戶、合作社掌握一線需求;一面鏈合高校院所,及時捕捉設施農業的技術革新方向。”企業售后工程師宋新亮道出心聲。
陜南山區的茶園正悄然蛻變。漢泰農業總經理馮衛平坦言,漢陰縣8.5萬畝茶園曾受限于夏秋茶利用率不足,轉機源自一項聯合攻關:2023年,安康市農科院攜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依托夏秋茶原料,以專利工藝淬煉出“安康果蜜紅”紅茶。其品質躍升,使夏秋茶身價增加兩到三倍。
安康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王朝陽說,科技創新實現夏秋茶的價值蛻變,機械化生產更助力降本增效,讓“綠葉”變“金葉”。
秸稈焚燒曾是農業種植中的棘手難題,如今深圳中農秸美科技給出了“點草成金”方案。其自主開發的“三組分分離”技術,借力合成生物學,將水稻、小麥等9類主要農作物和植物秸稈100%轉化為紙漿纖維、萊賽爾纖維等高值產品。該企業研發中心主任秦英健曬出綠色賬本:比傳統工藝能耗降70%,水耗減80%。“昔日農民負擔今日成了增收資源,”他期許,借農高會東風,讓技術惠及全國糧區,助力鄉村振興。

廢棄秸稈溝通過酶的轉化實現再利用(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甘肅元生農牧的展臺飄出奶香。企業行政總監張金生展示的“元生愛特”奶綿羊系列產品,是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多年共育的結晶。依托校企合作的豐碩成果自主培育的“元生愛特”奶綿羊新品種,它兼具適應性與繁殖力,是國內稀缺的“乳肉兼用”良種,支撐起綿羊奶新產業。乘著農高會機遇,企業已吸引多地客商洽談合作意向,技術模式輻射至陜西、新疆等地。
農高會C館南廣場的“四新”成果發布會更成重頭戲。50項創新成果破繭而出,西安星辰云數據研發的“農幫手”APP位列其中。“怎樣判斷土壤肥力狀況?”“養蜂過程中如何預防蜂病?”農戶可以在這款農業AI服務智能應用上提問,獲得全面的農技知識。企業董事長王健介紹說,該應用可有效降低村集體經濟組織及種植戶的使用門檻,解決生產實際難題,還能為農業企業及科研機構育種優化、精準植保等研發提供數據。
記者從農高會現場獲悉,本屆農高會以線下線上融合、館內館外結合、國內國外聯動的展示模式,同步打造 “365 天永不落幕的農高會”,吸引國內外農業領域優質資源加速匯聚,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搭建起高能級交流平臺,讓農業科技成果實現常態化展示示范與推廣轉化。
從全自動植物工廠增色“設施農業”,到AR眼鏡解鎖智慧農場未來;從秸稈利用改善資源利用痛點,到AI助手鋪就數字種田之路——本屆農高會以豐富創新成果佐證:新質生產力正融入阡陌田野,超越傳統的農業躍遷,也將惠及千家萬戶。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