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4月27日消息(記者陳鏘)在關中平原腹地,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正以“創新聯合體”為紐帶,打破實驗室與生產線的“圍墻”,串聯起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智力資源與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市場需求,成為陜西乃至西部科技成果轉化的“樣板間”。
高校教師突破體制束縛投身產業一線,“科技紅娘”架起實驗室與生產線之間的“鵲橋”,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科技成果轉化的 “最后一公里”正被人的創造力打通。
在西咸新區,一場創新的接力賽正在上演。
創新聯合體:打破校企合作體制壁壘
2021年8月27日,一場特殊的線上簽約引發關注:南瑞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新型電力系統聯合研發中心。與傳統校企合作的“甲乙雙方、一紙合同”模式不同,這場合作直指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企業提需求、高校出技術、人才共培育。
“科研人員來自交大,企業提供具體的工程應用需求,雙方聯合攻關,能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率,碩博生的培養也更加多元化!毙F舐摵吓囵B的博士后張崇興深有感觸。他參與的研發中心,已形成18支“科學家+工程師+研究生”聯合攻關團隊,技術的轉化率顯著提高。
這一被稱為“南瑞-交大模式”的創新聯合體,核心在于重構校企關系:南瑞集團提出研發需求,雙方共同派駐團隊,共享實驗設備和人才資源。30余名企業專家走進高校課堂擔任“產業導師”,研究生則帶著課題深入企業產線。
“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和能源互聯網的關鍵領域,我們組建‘科學家+工程師+研究生’聯合攻關團隊,共同開展基礎理論和前瞻技術研究、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研發!蹦先鸺瘓F西安交大聯合研發中心科技綜合部門主管成敏說。
該中心采用“雙負責人制”,校企雙方不再是傳統校企合作的“甲乙方”關系,通過揭榜掛帥組建聯合研發團隊,共同參與到科研工作中,最大程度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同時,中心也是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充分發揮“學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協同用、多方贏”的校招共用引才聚才效應,助力企業引進急缺人才,真正形成校企深度融合,推動人才“青藍相繼”“落地生根”。
實驗室到市場:破解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我國高端軟磁材料70%依賴進口,我們必須把實驗室技術變成產品!”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趙凡的迫切,道出了無數科研工作者的心聲。
2021年6月,這顆在西安交通大學實驗室“沉睡”十年的高端軟磁材料技術種子,乘著秦創原的“東風”落地灃西新城。彼時,陜西省委、省政府剛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個月,西咸新區作為主陣地,以“政策包+服務鏈”為科創企業破土開路。
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磁芯產品(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該企業核心技術來源于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劉明科研團隊。四年前,該團隊申報的“高端軟磁材料及磁性器件開發與應用”項目從9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為了完成將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產品的夢想,2021年6月,劉明帶領團隊成立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方面卻遇到了啟動資金的困難。灃西新城為銳磁電子注入的1000萬元種子基金,成為破局關鍵。
“這筆錢讓我們建起廠房和生產線,順利地實現了從中試到量產!壁w凡指著初具規模的1.2萬平方米定制化廠房說。如今,企業不僅實現磁粉、磁芯、器件的全鏈條布局。
“公司成立兩年內已建成7條自動化生產線,獲得13項國家級專利,研發的高品質電感器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儲能、電動汽車、5G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壁w凡說。
從“單點突破”到“雨林共生”,隨著科技經紀人隊伍的加入,創新潛能被真正激活。“255人的科技經紀人開展重點產業科技型企業與各類創新平臺的招引、落地和服務,已新組建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559家,促進了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鼻貏撛瓌撔麓龠M中心副主任王勝軍說。2024年,西咸新區高企、科小、成果轉化企業、技術合同交易額分別達到4100家、6878家、1559家和350.3億元。
低空經濟:構建城市立體產業新生態
當無人機劃破天際線,一場關于城市空間重構的產業變革正在發生。
位于灃東新城自貿新天地的西安藍悅控制技術公司的研發中心內,技術團隊正在調試一款工業級無人機。這家西北唯一擁有“四類”無人直升機培訓資質的企業,自主研發的飛控系統覆蓋無人機、無人車及智能機器人等多平臺,核心零部件自主生產率達80%。
在西咸新區無人機企業西安藍悅控制技術公司,一場無人機理論課正在開展(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從政策對接到場景落地,西咸新區減免房租、高新企業補助等產業政策。這為我們的產品多樣化和市場擴張提供了很多支持。”總經理計敏濤指著生產線介紹,其產品已深入農林植保、電力巡檢、應急救災、醫療救援等領域。
十公里外,陜西省首家民用無人機試飛基地正吸引一批產業項目集中落地;刎撠熑宋簳员嘎,自2025年2月28日揭牌以來,這里已完成15家企業、108小時、1248公里的試飛,空域覆蓋面積達145.5平方公里。故源科技研發的新機型能夠實現零下40攝氏度的場景工作,無人機飛行時間可達到三小時。“入駐基地兩個月以來,我們的新機型經過了測試后,效果不錯。”企業項目總監黃明睿說。
西咸新區先進制造業促進局副局長李明表示,西咸新區已出臺全省首個低空經濟專項政策,開通管委會至灃西吾悅廣場的示范物流航線,并規劃河道巡檢、智能安防等應用場景。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的雙重賦能下,西咸新區正以科技硬實力構建城市立體產業新生態。數據顯示,2024年西咸新區低空經濟規模突破6億元,聚集企業84家。在翱翔小鎮、交大創新港等科教資源加持下,這片土地正將“天空資源”轉化為“產業動能”。
西咸新區的“破壁”試驗,正在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可量化的創新樣本。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全區已匯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100余家,秦創原科技大市場專利池累計沉淀高價值專利600件,推動63項成果實現產業化轉化。當“科學家+工程師”團隊打通成果轉化的壁壘,當銳磁電子依托軟磁材料在種子基金支持下將實驗室“沉睡”專利轉化為產品,西咸新區以構建全鏈條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實現著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奔赴”。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