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0月30日消息(記者劉昱 通訊員謝利霞)當榆陽古城的晨鐘喚醒街頭的煙火,梅花小戲臺的秦腔與民歌旋律在此交織共鳴。這片橫亙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的文化沃土,既沉淀著253項非遺項目的厚重“家底”,又激蕩著文藝創作的時代脈動。
近年來,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以“守脈為基、創新為翼”的創作理念,讓陜北說書、榆林小曲、陜北民歌、秦腔等傳統藝術在舞臺與銀幕上完成華麗蛻變,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向奔赴中,書寫出榆陽以文鑄魂的生動答卷。
文藝創作“賦新能”,本土IP“活”起來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采,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這首流傳百年的陜北民歌《蘭花花》,早已成為榆陽區極具辨識度的民間文化符號,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而讓這一經典IP突破地域與形式限制,走向更廣闊舞臺的,正是榆陽區文藝工作團的持續創新。
榆陽區文藝工作團將《蘭花花》列為精品節目重點打造項目,從劇本內核、音樂表達、舞美呈現到燈光設計進行全維度、系統性的創新與提升,以“非遺三民思想”——民歌、民舞、民樂為核心定位,采用嶄新的現代藝術表現方式,在保留原作精神內核與陜北文化特質的基礎上,為經典注入當代審美與舞臺活力。

《蘭花花》劇照(榆陽區文藝工作團供圖)
這種“守根”與“創新”的平衡,讓復排后的歌舞劇《蘭花花》既延續了文化血脈,又契合了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老輩人能從中尋得熟悉的鄉土情懷,中青年則被現代舞臺藝術的魅力所吸引。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演出場場爆滿,用實力印證了‘誰也無法替代蘭花花’的文化影響力。”榆陽區文藝工作團團長孫長賢說。
為進一步挖掘地域文化中更鮮活的生活肌理與人文記憶,近年來,劇團持續深耕陜北文化沃土,潛心打磨藝術精品,先后排演秦腔、歌舞劇、話劇、兒童劇等不同種類的原創劇,推出《我的榆林小曲》《沙海春秋》《榆林往事》《神話黑龍潭》等10余部口碑佳作,改編《三請樊梨花》《竇娥冤》等經典名劇,加強對碗碗腔、道情等傳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以多樣化藝術形式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實現文藝工作團在藝術創作與演出領域的全方位跨越發展。

戲曲進校園活動(榆陽區文藝工作團供圖)
從復排經典到原創新作,榆陽區文藝工作團始終踐行“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發展理念,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更讓榆陽區地方文藝創作始終與群眾需求同頻共振,為陜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
戲臺聚人氣,打造榆陽文化“微客廳”
“走,去‘梅花小戲臺’聽秦腔!”每到周末,榆陽區梅花樓旁的“梅花小戲臺”總是座無虛席,已成為榆陽人不可或缺的文化打卡地。
“于我而言,梅花小戲臺有著如同‘孩子’般特殊的情感分量。”回溯其發展歷程,孫長賢感慨道。2017年完成維修改造后以“榆陽小劇場”之名亮相,后續得到區級政府高度重視,對文工團及梅花小戲臺進行了升級改造,推動劇場資源共享,打造為常態化舉辦的公益性演出平臺,成為展示榆林文化的重要窗口。據了解,“梅花小戲臺”自2019年啟用以來,已成功舉辦演出200余場。

梅花小戲臺劇照(榆陽區文藝工作團供圖)
戲臺雖小,卻連接了鄉愁與鄉情,成為榆陽城市文化的“微客廳”。每年“過大年”期間,梅花小戲臺都會開啟持續一個月的惠民演出。期間,文工團主動邀請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北京兒童劇院等知名院團,以及內蒙古、山西等地的文藝團體登上小戲臺,既讓當地老百姓享受到跨地域、高品質的文化盛宴,也為文工團職工提供了與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實現了文化惠民與藝術提升的雙向共贏。
從最初的“榆陽小劇場”到如今家喻戶曉的“梅花小戲臺”,這座不大的舞臺,早已超越了演出場所的簡單定義。它以公益為底色,將秦腔的韻味、本土的文化基因,深深植入城市的肌理與百姓的生活,承載起榆陽人的情感與記憶。
從社會到校園,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為推動非遺活態傳承與文藝創作提質升級,榆陽區積極探索“非遺+高校”深度融合新路徑。2025年6月,榆陽區文藝工作團打破地域壁壘、創新實踐模式,化身移動的“文藝專列”,駛入陜、晉、蒙三省七所高校,開展“黃土情韻·非遺傳承”陜晉蒙高校巡演,用鮮活的演出傳遞陜北文化魅力。

陜晉蒙高校巡演(榆陽區文藝工作團供圖)
為拓寬藝術邊界,榆陽區文藝工作團積極開展跨界融合。與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合作重組“陜北民歌合唱隊”,提升藝術水準;連續三年選派專家赴全市中小學校傳授戲曲與民樂技藝,累計授課380課時、演出40余場;與榆林職業技術學院定向培養32名學員,儲備新生力量;成立地方戲曲傳習所,舉辦50余期“百姓課堂”培訓班,培育戲曲愛好者2000余人。
此外,榆陽區文藝工作團成立榆陽區專家工作站(文藝分站),先后邀請50余位全國、省級專家學者、梅花獎演員授課指導,受益人數達200余人次。在創作上,推動專家與本地、本團人才協同創作,深挖榆陽文化富礦,催生劇本、音樂、戲曲、話劇等多元佳作,不斷提升區域文藝知名度和文化軟實力。
當前,榆陽區正以“走出去”的巡演激活文化傳播,用“沉下來”的合作培育傳承土壤,靠“聚起來”的專家力量賦能創作升級,構建起“展演+教學+孵化”的非遺傳承新生態。

高校巡演非遺大師課堂(榆陽區文藝工作團供圖)
當文化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成為凝聚人心、賦能發展的力量,榆陽實踐便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它證明,文化傳承的生命力,在于守得住根脈、找得到新意、接得住民心。
未來,隨著更多文化IP的培育、更多文化空間的拓展,榆陽必將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持續書寫文化賦能城市發展的新篇章,讓本土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延續,讓陜北文化為新時代文化繁榮提供著可復制的“榆陽經驗”。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