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9月15日消息(記者劉昱 實習記者蘇睿楠)9月14日晚,翠華山腳下燈火璀璨、詩意盎然,2025“詩意·秦嶺”主題文化活動在此精彩上演。這場以秦嶺山水為實景舞臺的文化盛宴,將千年前的唐詩之美與當代生態保護理念深度融合,帶領現場觀眾穿越時空,在“唐詩之都”的意境中觸摸秦嶺文脈,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生不息。

夜幕降臨活動拉開帷幕(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此次“詩意·秦嶺”主題文化活動,是西安推動秦嶺生態價值與人文價值互促共融的生動實踐。活動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西安市挖掘秦嶺北麓生態和人文價值工作專班辦公室等多部門聯合承辦,以“秦嶺為魂,唐詩為脈”為核心,分為序曲“詩從長安來”“唐詩之美”“我愛唐詩”“唐詩頌歌”及尾聲“意向千秋去”五個篇章。通過唐詩講解、歌舞情景、對詩誦詩、民樂流行、秦腔秦歌等多種文藝形式的創演,共同彰顯唐詩文化。

演員們用生動的表演彰顯唐詩文化(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夜幕低垂,光影交錯。演員們身著華服,營造出一種既神秘又浪漫的氛圍,帶領觀眾回到千古名篇的“誕生”時刻……不斷變換的場景,一幕幕精彩的演出,將千古名詩場景演繹得栩栩如生,讓人盡賞唐詩之美。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古稱長安)是唐詩的誕生地與傳播中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詩人在此留下無數千古名篇。如今,西安正全力推進“唐詩之都”建設,從唐詩主題公園打造到唐詩文化街區規劃,從校園唐詩誦讀活動到文旅融合的唐詩主題體驗項目,讓唐詩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讓“詩與遠方皆在長安”的愿景逐步變為現實。秦嶺作為中國地理上的“中央山脈”,不僅是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記憶,西安依托秦嶺獨特的生態資源,著力打造秦嶺終南山文化公園,以環山旅游公路為主軸,整合沿山6個區縣的文物遺址、民俗古鎮、重點景區,讓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相得益彰,使秦嶺成為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長安柿染區級非遺展位(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據悉,西安市將重點以沿山6個區縣為主體、環山旅游公路為主軸,整合區域內文物遺址、民俗古鎮、重點景區等,打造兼具保護傳承利用、公共服務、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的秦嶺終南山文化公園,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發展的重要支點,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增進對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同時,高標準組織實施“詩意·秦嶺”“非遺·秦嶺”“秦腔·秦嶺”等主題文化活動,努力講好秦嶺故事,推動秦嶺北麓生態和人文價值創新性發掘、創造性轉化。

西安市已正式啟動打造“唐詩之都”計劃,推動唐詩文化與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和強勁沖擊力的優秀傳統文化標識,一步步把“詩與遠方 皆在長安”的愿景嵌入現實。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