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9月8日消息(記者侯凱奇 實習記者蘇睿楠 高悅 陸顯翊)今年年初,陜西省自然資源廳等部門明確,到2026年底,全省持證在產的50%大中型礦山需達到綠色礦山標準,2028年底這一比例將提升至80%至90%。作為扎根西安多年的本土礦業科技龍頭,西安天宙礦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天宙集團”)憑借技術突破、模式創新與產學研協同,成為行業內綠色礦山建設的 “主力軍”,更以全產業鏈服務為區域礦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硬科技”解鎖資源高效利用密碼
“礦業轉型的核心,在于用技術打破‘高耗低效’的傳統困局!碧熘婕瘓F董事長李天恩在采訪中表示。天宙集團研發的“國際ODL選礦極限理論”,正是破解行業痛點的關鍵——針對復雜有色金屬礦石特性,通過定制化工藝流程與專屬藥劑配方,實現礦產資源回收率及礦企效益的雙提升。在嵩縣山金金礦項目中,該理論的應用讓礦石回收率從設計的78%躍升至94%,累計為礦企多創造效益逾十億元。
天宙集團秉持“能收盡收,不讓客戶尾礦成為他人二次開發對象”的原則,通過創新工藝流程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推廣低毒、無毒環保藥劑,優化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經其技術改造的選礦廠,噸礦電耗大幅降低,為行業內礦業低碳轉型與“雙碳”目標落地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
全產業鏈平臺重塑行業生態
技術落地難、行業信息不對稱,是礦業轉型的兩大“攔路虎”。
天宙集團首創“選礦廠管理承包”模式,以“技術+管理+人才”三位一體的賦能方式破局。“不少礦山存在設備配置不合理、一線人員技術薄弱的問題,單純交付技術方案遠遠不夠!崩钐於鹘忉尩。該模式下,集團不僅通過“小改小革”優化礦山現有設備與流程,更對操作人員開展系統化培訓,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短板,確保技術長期穩定發揮效能。

工作人員正在做實驗(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
產學研協同育人才謀發展
作為土生土長的西安企業,天宙集團的發展離不開古都的科教資源與政策支持。李天恩表示,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為公司輸送了大量礦業領域高素質人才,校企深度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更為天宙注入創新活力。濃厚的科研氛圍推動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探索前沿技術,而西安市政府的營商環境與創業政策,也為企業研發投入、人才建設降低成本,增強發展信心。
談及西安“硬科技”企業培育,李天恩建議進一步優化支持體系:設立針對性專項基金,為初創期“硬科技”企業解決資金壓力;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風投進入礦業科技領域;細化獎補政策,不僅獎勵技術創新,更表彰產業化成果;搭建政企溝通平臺,及時響應企業需求,共同完善“硬科技”產業生態。
未來,天宙集團將攻堅戰略資源與新能源礦產選礦難題,推進智慧礦山與AI選礦技術,構建國際化全產業鏈服務平臺。“我們力爭帶動更多礦山綠色轉型,助力陜西成為全國礦業綠色標桿。”李天恩說。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