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制作 楊雯欣

央廣網延安11月2日消息(記者蘇睿楠)深秋的延安,一場全國文藝展演,為鄉村治理“老難題”提供了新答案。10月29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主辦的“全國移風易俗優秀文藝節目集中展演”在此舉行,作為中國文明鄉風大會的文藝展演活動,本次節目展演活動旨在通過文化的力量助力鄉村文明。在這場熱鬧的展演中沒有生硬的說教,只有最地道的鄉音土調,把文明鄉風吹進觀眾的心中。

全國移風易俗優秀文藝節目集中展演活動(央廣網記者蘇睿楠 攝)

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這些橫亙在鄉村振興路上的陳規陋習,因其根植于復雜的社會觀念與情感結構中,歷來是基層治理中“硬骨頭”。行政命令雖能一時治標,卻難深入人心、持久治本。

而在這場展演中,卻展示出鄉村治理方式的另一種可能。舞臺上,高亢的陜北方言唱起《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瞬間點燃全場;遼寧省帶來的小品《文明兌獎》用詼諧有趣的東北方言和生動的演繹逗笑了觀眾,把鄰里鄉親積極改變陋習的故事演繹得妙趣橫生;北京的京劇小戲《婚姻大事》用經典的京劇唱腔將母女間的親情拉扯與彩禮困境編織成扣人心弦的戲中戲……

這場展演,也成為了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舞臺。第一次來到延安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馬明晶,作為演出人員參與了本次展演。“這是我第一次來延安,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演出把家鄉的文化展示給大家。”她所代表的內蒙古好來寶《新風新俗新農村》,與山東省的呂劇小戲、安徽省的黃梅小戲、湖南省的花鼓說唱一同用最地道的鄉音鄉韻,共同繪制了一幅全國文明鄉風的新畫卷。這些節目的共同之處在于都用當地最接地氣的“鄉音”作為敘事載體,將宏大的政策語言,翻譯成了充滿煙火氣的生活故事。

內蒙古自治區的好來寶《新風新俗新農村》(央廣網記者蘇睿楠 攝)

當治理議題穿上了一件件由地方戲曲、民間曲藝等“文化基因”編織的外衣時,它便成功直抵群眾情感認同的腹地。

展演的火熱舞臺,折射出的是中國鄉村治理理念的一次深刻升維,中國鄉村治理的焦點正從對個體行為的“管理”,轉向對社會風氣的“文化賦能”。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鄉村的真正振興,亟需一種能夠凝聚人心、激發內生動力的文化內核。移風易俗,不再是簡單地“禁止”什么,而是通過文化的賦能,為鄉村社會重構一套更具現代性、更富人情味的行為規范與價值體系,讓鄉村既留得住“鄉愁”,也跟得上時代。

本次展演不僅感動了普通市民,更吸引了致力于鄉土題材創作的新生力量。

在這場官方主導的展演中,一個來自民間的創作團隊——“三根蔥”也來到了現場,三位平日就聚焦現實議題的“老漢”表示,精彩的節目為他們帶來了新的創作靈感。這種從“觀看者”到“共創者”的身份轉變意味著,文明新風的傳播鏈路從單向的“我演你看”,轉變為雙向的“吸收、轉化、再創作”。這些深植于鄉土、精通網絡語境的“新農人”團隊,將展演的精髓內化為一個個爆款短視頻,移風易俗的理念真正實現了從“官方舞臺”到“民間陣地”的無縫跳轉,擁有了自我繁衍、不斷創新的生命力。

文藝展演的大幕已經落下,但文明鄉風的種子,已隨著高亢的鄉音與鮮活的故事,撒向更為廣闊的田野。通過這些凝聚各地文化特點的表演,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更具韌性與溫度的力量正在鄉村生根,這股力量,讓傳統與現代不再割裂,讓“鄉愁”的記憶與“新風”的活力得以和諧共生。文明的鄉風,正成為鄉村振興最溫暖、最持久的力量,悄然塑造著中國鄉村的未來樣貌。

編輯:劉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