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銅川市印臺區阿莊鎮塬圪塔村的溫室大棚里,赤松茸正迎來采收旺季。掀開棚膜,琥珀色的菌蓋頂破秸稈層疊的“被褥”,白胖的菌柄頂著傘狀菌帽,在陽光下泛著光澤。該村黨支部書記王劍捧著剛采下的赤松茸笑道:“這‘致富傘’今年平均每斤賣到6塊錢,村集體經濟的80畝食用菌能掙小百萬!”
客商與塬圪塔村黨支部書記王劍檢查剛入庫的赤松茸(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個曾經“靠天吃飯”的小村莊,在2017年前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2018年開始種植香菇,2022年抓住產業升級機遇,引進羊肚菌、赤松茸等高附加值品種。現如今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建成標準化大棚80座,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修剪下來的蘋果枝條等農林廢料作培養基,今年年產鮮菇160噸,帶動20余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培養基’”。河南籍技術指導員侯東指著菌床介紹,當地每年產生的玉米、蘋果等農林廢料逾500噸,配合1200米海拔的晝夜溫差優勢,使赤松茸生長周期穩定在45天,產量達傳統品種的2倍。經檢測,當地赤松茸氨基酸含量較常規產區提升18%,形成獨特風味優勢。
村民正在采摘赤松茸(印臺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菌棚務工的村民郭彩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天務工100元,一年能干7個多月,能掙2萬多塊錢!”一旁的四川客商李東升也介紹他的收購進度:“我們每天從這里通過冷鏈運輸3000多斤赤松茸,發往上海、重慶、天津等地,口感非常好,廣受消費者青睞。”
“下一步,我們重點推進產業鏈延伸,打造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通過菌菇深加工,塑造村集體經濟特色品牌,全面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憧憬未來,王劍信心滿滿。(印臺區委宣傳部供稿)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