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麒麟村的千畝花椒林里人頭攢動。六十多歲的王桂蘭麻利地剪下串串“大紅袍”,身后是綿延千畝的“綠海”。“以前守著林子愁飯吃,如今在園區務工年收入兩萬多元,林地入股還能分紅!”她手中的剪刀折射著晨光,剪出一條“葉綠果紅”的致富路。
園區示范激活森林資源
在秦巴山腹地的漢陰縣,有林地157萬畝,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推動綠色發展,讓林農群眾靠山吃山,共享生態建設成果,該縣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豐泰花椒產業園區用科技手段改寫“靠山吃山”的傳統邏輯。2025年該縣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6月驕陽似火,園區智慧灌溉系統精準滴灌,水霧間青花椒掛滿枝頭。園區集成從抗凍品種選育到物聯網蟲情監測,從節水微噴到機械化烘干7大創新技術。“去年生產加工花椒6萬余斤,通過精深加工后,衍生花椒果、花椒油、花椒醬等系列產品,綜合產值500余萬元。”園區負責人李家兵介紹道。
位于雙乳鎮南窯村的東風拐棗園區,2016年開始種植,以“優質良種全覆蓋、技術指導全過程、林下資源全開發”為重點,推進園區標準化、市場化、綜合化發展,嫁接改良拐棗品種,300余畝的園區按照“林地種、林中養、林緣游”的立體開發,年林下養雞四茬1000余只,林下養羊100多只,發展林業休閑觀光,解決拐棗掛果周期長、見效慢的問題,實現長短結合、以短養長、有效增收。
十公里外的平梁鎮柏楊村密林深處,另一場“點綠成金”的變革悄然發生。在腐殖質深厚的林蔭下,淫羊藿舒展著心形葉片。“這片酸性砂壤土是‘林下黃金’的天然溫床。”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劉定力撥開落葉,露出茁壯的根莖,“通過森林撫育改造林相,畝均效益可達傳統農作物的三倍!”
在平梁鎮柏楊村晏洪明正指導村民管理林下淫羊藿種植園。這位返鄉能人帶動14戶村民發展林下種植360畝,組建起20余人的管護隊。“鮮葉經冷鏈直供藥企,每公斤80元還供不應求。”他算起經濟賬:今年150畝淫羊藿基地可產成品17噸,預計收入超130萬元。
科技引擎驅動全鏈升級
在安康市漢陰縣漢陰益康現代農業園區,望著菌棚內掉袋菌棒長出來胖嘟嘟的白木耳,業主顏玉斌喜不自勝。
該園區將櫟類、杜仲、桑枝粉碎加工后為袋料,廢棄袋料為有機肥生產的原料,用過的菌包作為茶園、獼猴桃園的底肥,形成富硒原料—富硒袋料—富硒食用菌—有機肥原料的循環產業鏈。秸稈轉化成了食用菌栽培的基料,不僅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還提高了土壤肥力,為食用菌的生長提供了更加穩定、可控的環境。
作為省級林業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科技基因深植漢陰林業肌理。企業依托“國家級星創天地”平臺,富硒食用菌獲評全國“名特優”產品;制定的《富硒香菇標準化綜合體》成為行業標桿;2021年斬獲陜西省科技進步獎等三項省級榮譽。2023年以來,利用桑枝、獼猴桃枝、果枝等廢棄物引入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生產吊袋黑木耳、白木耳,為該縣利用林業廢棄物發展富硒林業特色產業做有效探索。
三產融合引領“兩山”轉化
澗池軍科玫瑰產業園種植食用玫瑰40畝,觀賞玫瑰月季60畝,其他苗木13萬株,建成大門、觀景亭、花迷宮、美食長廊、荷塘、垂釣池等設施。市場前景好的珍稀玫瑰、五色月季、園藝樹木、造型苗木成為“爆款”花品。
該園區挖掘漢陰縣“三沈故里”文旅資源,實現從賣花木向賣景觀、賣生態轉變。將賞花游與研學、康養、漢服游等結合,挖掘玫瑰香包、玫瑰香薰擺件等創意衍生品。讓“吃”成為打卡點,在“花景”中吃飯,在飯店里吃“花”。
漢陰網絡達人“芹小子”況濤家庭農場發展板栗種植260畝,板栗成熟季通過短視頻引流,進行采摘農事體驗,在建設中把山林經濟與庭院經濟相結合,實現“山上有果、地下有菜、空中有景”,游客紛來沓至,在這里“春賞百花、夏聞花香、秋收碩果、冬捕肥魚”。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該園區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綜合產值70余萬元。
該縣招商開發漩渦鳳堰、蒲溪、雙乳等森林民宿度假圈,全縣共發展16家民宿,建筑面積共29069㎡,總房間數208間,床位數277張,可容納533人住宿、1144人就餐。花棲玥椿時水雲間民宿位于漩渦鎮堰坪村,建筑面積800㎡,可容納27人住宿、70人就餐。開發“閑置房改經營房、自留地改體驗地、老百姓改服務員,保青山留鄉愁”的森林文化旅游產品,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
“我們正全力打造‘林下+’立體發展模式。”縣林業局局長夏光瑞展開規劃圖:南翼油茶、茶葉園區串聯加工體驗區、電商直播基地,北翼萬畝拐棗、核桃、脆李、花椒特色林果基地配套加工車間。川道“林藥蜂禽”復合模式讓林地效益倍增:上層花椒樹遮陰保濕,中層淫羊藿藥用創收,林間蜂箱年產生態蜜,散養雞禽啄食害蟲形成生態閉環。
全縣特色經濟林面積2025年達39.25萬畝;特色經濟林掛果面積突破23萬畝;培育三產融合標準化示范基地47個,其中市級林業園區14家,培育省市級龍頭企業8家。
從單一種植到全鏈增值,從資源沉睡到生態變現,漢陰林業的嬗變密碼在于“三鏈融合”:科技鏈提升價值,產業鏈拓展空間,生態鏈保障永續。當一片食用菌菇凝結11項專利,當林下小草創出萬元效益,“靠山吃山”有了全新注解。這劑“綠富雙贏”的漢陰方案,為秦巴山區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漢陰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