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1月2日消息(記者劉昱 實習記者張棟景 陸顯翊)在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的潔凈廠房內,精密儀器發出細微聲響,身著白色防塵服的技術人員正在專注于光子芯片的檢測、生產。在這里,西北地區唯一覆蓋“6英寸化合物+8英寸硅光”的光電子集成產業中試平臺面向全社會開放。
入選工信部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名單、國內唯一獲得IMEC硅光工藝包出口管制許可……十年來,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的名譽墻上已碩果累累。十年間,陜西光電子先導院已為百余家創新主體提供中試服務的開放式平臺。

光電芯片黃光區(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張棟景 攝)
“光子產業創新需要速度,更需要專業的支撐體系。”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總經理楊軍紅表示。十年前,她見證了許多初創企業因無力自建產線而舉步維艱。為此,先導院構建了“專項基金+研發平臺+中試平臺”三位一體的創新服務生態,解決行業“建不起產線、驗證難、產能受限、市場風險高”四大痛點。
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是陜西光電子先導院服務的百余家企業之一。2018年其入駐先導院后,企業僅用5個月就完成從建線到出樣的全過程。并且為進一步滿足唐晶量子的服務需求,先導院購置了激光切割機、分選機、AOI、微秒測試機等設備,協助唐晶量子及瑞識科技為其車規級芯片終端客戶實現技術迭代。如今,作為大尺寸外延片供應商,唐晶量子解決了國產VCSEL外延片對進口的高度依賴問題,在光電芯片領域填補了行業空白。
這樣的創新故事在先導院不斷上演。2017年,賽富樂斯團隊入駐光電子先導院,利用光電子先導院提供的MOCVD等一系列專業化設備進行產品研發,其研究成果很快從實驗室進入了量產階段,優良率達到95%以上,助力其成為全球首家可以量產工業級半極性氮化鎵材料的硬科技企業。
“我們不僅是服務平臺,更是企業創新路上的同行者、陪伴者。在這個過程中,用我們的專業和創新,架起光子技術從實驗室創新走向產業化應用的‘橋梁’和‘創新加速器’。”楊軍紅介紹,光電子先導院在國內率先提出“1+N”柔性工程平臺模式,通過共享設備、技術授權、聯合定制研發等方式,降低企業和平臺初始投入,加速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

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科創產品展示(央廣網記者劉昱 攝)
目前,陜西光電子先導院已為超過100家包括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內的客戶提供了研發、中試、檢測等全方位技術服務,助推多項科技成果及產品突破國外壟斷、實現進口替代、填補國內空白。
此外,電子先導院與西科控股、中科創星平臺共同構建的“硬科技雨林生態”,形成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空間和智庫五位一體的成果轉化體系。
“通過這些平臺建設,我們將為國內光子產業提供更完善的技術支撐。”楊軍紅表示,目前先導院已建成4-6英寸光電芯片公共服務平臺、6英寸化合物光子器件平臺,8英寸先進硅光集成技術平臺也即將通線。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先導院將繼續陪伴創新企業在這場“追光”征程中共同成長。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