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0月12日消息(記者蘇睿楠 實習記者高悅)10月11日,陜西西安灞橋區的西康高鐵鋪軌基地內,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多功能長鋼軌牽引車徐徐前進,將首對500米長的鋼軌精準平穩地鋪設在無砟道床上。這一關鍵性動作,標志著西康高鐵全線鋪軌正式啟動,項目建設由此進入全面攻堅階段。

新型多功能長鋼軌牽引車鋪設鋼軌(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西康高鐵穿越地質構造復雜的秦嶺山脈,建設難度較大。全線正線需鋪軌341.49公里,站線鋪軌19.62公里,鋪設道岔78組,全線橋隧比高達94%,這意味著鋪軌作業需要在長隧道和連續橋梁間頻繁轉換。面對復雜環境,為確保這項艱巨任務順利推進,建設方引入了多項高精尖技術。
走進西康高鐵鋪軌基地,科技感撲面而來。在軌道工程運輸管理智控平臺的大屏幕上,板塊分明、數據清晰,鋪軌機組實時位置、運行狀態與線路信息一覽無余,整條線路的鋪軌進程在虛擬空間中同步精準推進。

西康高鐵調度指揮中心智慧大屏(央廣網發 實習記者高悅 攝)
軌道線延伸前方,智能化鋪軌機組正隆隆前行作業。“我們在鋪軌基地投入了32臺智能群吊,它們通過同步控制系統,能讓長鋼軌的吊裝、轉運效率提升到40%以上,安全性也有進一步的增強。”中鐵一局西康高鐵鋪軌項目經理董占虎指著遠處的群吊設備介紹道,“同時,我們在現場也采用了智能化鋪軌機組,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鋪軌,平均下來每天可以鋪設8公里以上,現預計在3個月內完成全線的鋪設。”
在看不見的細節處,技術創新同樣貫穿始終。鐵一院技術團隊針對隧道環境,推出無砟軌道 “三縫合一” 優化方案,從源頭上提升了結構的耐久性,為未來運營減輕了維護負擔。
“在鋼軌焊接環節,我們承包基地主要通過引入打磨機械臂、拓寬數據監測維度達到30多項等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證我們出廠焊軌合格率達到100%的好品質。”西成客專陜西公司西康指揮部指揮長李戰江向記者介紹。
工人正在穩固鋼軌(央廣網發 籍振新 攝)
西康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規劃中包(銀)海通道和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時速350公里,共設西安東、太河、柞水西、鎮安西、桐木、安康西6座車站。建成通車后,西安至安康的鐵路運行時間將從現在的3小時左右大幅縮短至1小時以內。這將重塑關中平原與陜南秦巴山區的時空格局,極大釋放運輸需求,對促進沿線旅游資源開發、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截至目前,西康高鐵20座隧道已全部貫通,26座橋梁主體已全部完成,406孔箱梁已全部架設,新建6座站房已完成設計總量的70%,‘四電’集成工程整體完成超72%,無砟軌道完成設計總量的97%。” 李戰江介紹。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