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春將盡,牡丹盛開競崢嶸。近日,以“紫霞仙”為代表,迎澤永祚寺內8000余株名品牡丹與雙塔公園北區的10000余株特色牡丹陸續綻放。盛放的牡丹吸引了如織的游人,可堪一句“牡丹花開動晉陽”。

獨立人間第一香

4月底,以“紫霞仙”為代表的永祚寺牡丹進入最佳觀賞期。永祚寺內,牡丹紅粉的花瓣層層疊疊,花蕊似金絲簇于花芯,有的單瓣,有的重瓣,單朵已傾城,千朵便成海:姚黃、魏紫、趙粉、豆綠……暗香浮動間,各色牡丹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

4月底,以“紫霞仙”為代表的永祚寺牡丹進入最佳觀賞期(迎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此刻才知道,這種“富貴”并非珠光寶氣的堆砌,而是一種從容舒展的生命力——每片花瓣都寫滿了對春天的熱情,每種色彩都不吝嗇它渲染的飽和度,連花瓣細小的紋路都在陽光下泛著柔光。這般極致的美,原是將整個春天的芳華都凝聚在花瓣里,哪怕只綻放一瞬,也要讓時間記住它的驚鴻一面。

花瓣細小的紋路在陽光下泛著柔光(迎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牡丹的美,美得山河浩蕩、盛大遼闊。它那種肆意的綻放,就像一點富貴溫柔的鴻鵠志,足以抵抗生命中的種種無聊和單薄。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少女們身著靈動的襦裙,花面交相映;阿姨們穿起靚麗的旗袍,婷婷裊裊于花間;大爺們扛著“長槍短炮”,紛紛尋找“最佳機位”,奔赴這一年一度的春日之約。

醉中遺下紫霞杯

不同于其他紅白黃綠,寺院內7株“紫霞仙”獨具風姿,四百年來,雖歷經劫火而老干新枝,堪稱“神品”。

天地靈氣,日月秀色,萬卉姿韻聚此,此花便格外不凡。“紫霞仙”花型為單瓣,花大如盤,外層花瓣如紫綢舒展,花芯處,鵝黃的細蕊上沾著晶瑩的花粉,連蝴蝶停駐時都要小心翼翼,生怕碰落了這攢了一冬的精致。

永祚寺內的牡丹(迎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這些由永祚寺走出的牡丹,根系里纏繞著華夏文明的美學密碼。相看儼然,仿佛望見盛唐的鎏金銅鏡里浮出一抹絳紫,那是李白醉眼看過的顏色,是楊貴妃霓裳羽衣舞動的輕紗錦緞。

回望寺內的一磚一木,時間在樹木上留下了圈圈紋路,歲月的印跡也深深刻在了寺內的院墻上。花開花落間,400余年的歷史流轉而過。

花前,矗立著由當代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張頷先生所書篆書碑刻《牡丹贊》:“紫光凝瑞,星氣所鐘。歲運五百,賢者氒(jué)夅(jiàng)。”氒夅,通“厥降”,為“才降臨”之意。張頷先生更有聯句贊曰:“風藻無穹帖愛寶賢花愛紫;因緣有會寺求永祚塔求雙。”

除張頷先生外,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對“紫霞仙”贊不絕口,為其提筆鋪箋,留下詩篇。金元詩人元好問此前在洛陽看到盛開的“紫霞仙”時,倍感驚奇,欣然提筆寫道:“天上真妃玉鏡臺,醉中遺下紫霞杯。已從香國偏熏染,更怕花神巧剪裁。”他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楊貴妃,從天宮重返大地,酣臥于人間。

三百年后,“紫霞仙”終于移種永祚寺,臥居于古剎院中,實現了元好問的一個宿愿。據說,明代牡丹在中國僅存于此,它們也是現存的最古老的“紫霞仙”。

遠赴人間驚鴻宴

“紫霞映永祚,國色醉晉陽。”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欣賞牡丹花之艷,品味牡丹文化之美,由太原市文物局主辦,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雙塔博物館承辦的“第四十二屆太原雙塔牡丹文化盛會”日前隆重啟幕。

“第四十二屆太原雙塔牡丹文化盛會”現場(迎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花仙”們頭戴絳紫色花冠,身著一席華服,帶來一支支曼妙的古典舞;唐風琴社老師演奏的古琴曲融合香道表演,在清韻悠遠的琴韻和淡雅綿長的香薰中,思緒也隨之飄遠;可愛的孩子們化身敦煌的精靈,一舞夢回千年……

永祚寺化身露天劇場,不同主題的精彩活動將不間斷上演(迎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以花為媒,以花興城。在牡丹盛開的十余天時間,永祚寺化身露天劇場,將不間斷上演不同主題的精彩活動:文藝匯演、民俗雅集、非遺展示、牡丹寫生、文創市集等等。在韶光輕漾的暮春,迎澤民眾可相約永祚寺,賞牡丹、看表演、穿漢服、逛市集……奔赴一場文化與花海的盛宴。(來源:迎澤區委宣傳部)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