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4號玻璃大棚的貝貝南瓜采用的是雙排槽基質栽培,這種栽培方式是山東壽光最新的栽培技術,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等特點,能夠完全與地下土壤隔開,可以防止地下土傳病害……”7月22日,記者跟隨天鎮縣高科技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行政部工作人員李曉夢來到該園區荷蘭種植模式玻璃大棚,映入眼簾的是不同種植模式的無土栽培技術示范展示。
天鎮縣高科技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天鎮縣委宣傳部供圖)
天鎮縣高科技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園是天鎮縣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地域優勢,通過引進“山東壽光”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打造的一處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教育培訓、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園區,承擔著示范引領當地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和合作社產業升級的重要功能。
李曉夢告訴記者,今年示范園內集中打造了19種玻璃溫室種植模式,不僅展示了現代農業的高效、環保和智慧化特點,豐富了當地的農業種植結構,也為周邊地區的農民提供了學習先進農業技術的平臺。
玻璃溫室里形式各樣的種植模式(天鎮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5號玻璃溫室里,形式各樣的種植模式盡入眼底。錯層管道栽培、疊碗式立體栽培、漏窗式栽培、六邊形漏窗栽培、菠蘿塔栽培、A字架基質栽培、三角形氣霧培、平鋪式管道栽培、仿生螺旋立柱栽培、塔式管道栽培、回形管道栽培、淺液流栽培、傳動式滾筒栽培、大螺旋栽培、時空隧道栽培、空中廊架、復合式栽培、錯層基質栽培等18種創新種植模式,每一種都展示了現代農業技術的獨特魅力與高效性。
李曉夢邊走邊介紹,錯層管道栽培通過多層管道設計,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使得單位面積內的作物產量顯著提升。疊碗式立體栽培則利用特殊的碗狀容器,既節省了土地資源,又便于管理和采摘。漏窗式栽培、六邊形漏窗栽培、菠蘿塔栽培,通過巧妙的設計,既美觀又實用,增加了作物的通風透光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在A字架基質栽培區,記者看到,作物沿著A字形的支架攀爬,不僅充分利用了垂直空間,還使得作物生長更加有序。三角形氣霧培則利用氣霧技術,為作物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和水分,同時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
多種種植模式各具特色(天鎮縣委宣傳部供圖)
此外,平鋪式管道栽培、仿生螺旋立柱栽培、塔式管道栽培等種植模式,也都各具特色,展示了現代農業技術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在回形管道栽培區,作物沿著回形的管道生長,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淺液流栽培則通過控制營養液的深度和流動速度,為作物提供了最佳的生長環境。
傳動式滾筒栽培和大螺旋栽培,更是將機械化與智能化相結合,實現了作物的自動化種植和管理。時空隧道栽培和空中廊架栽培,則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觀賞和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的絕佳場所。復合式栽培和錯層基質栽培,則通過多種種植模式的結合,實現了作物的高效共生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面對這些新穎的種植模式,李曉夢表示,“這些種植模式不僅展示了現代農業的科技成果,更體現了對高效、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追求。例如,眼前的這幾種管道水培模式,通過管道將營養液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同時減少了土地資源的占用。而在另一邊,采用椰糠作為栽培基質的模式,不僅成本低廉,且椰糠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氣性,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理想的微環境。”
據了解,該園區還為這些種植模式配備了先進的溫濕度控制系統和智能灌溉系統,確保植物在最佳的生長條件下茁壯成長。這些系統能夠根據實時監測到的環境數據,自動調節光照、溫度和濕度,以及精準控制灌溉量和灌溉時間,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此外,示范園還引入了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對玻璃溫室內各項環境參數的遠程監控和管理。工作人員只需通過電腦或手機,就能隨時隨地查看溫室內的環境狀況,并作出相應的調整。這不僅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也為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了典范。未來,這些技術將在天鎮大地上得到普及,也勢必會推動天鎮現代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師小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