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日報》刊發的《“不昧碑”前佳話傳》報道,讓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三泉鎮三泉村藥王閣下的“拾金不昧碑”再度成為全城焦點。
這座鐫刻于20世紀30年代的青石碑,記載著村民楊春源、李仰豐等人拾得百塊大洋后完璧歸趙的信義故事,歷經90余年風雨,石碑依然熠熠生輝。如今,它正成為新絳縣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弘揚誠信美德的重要載體。

新絳縣委宣傳部領導在三泉調研弘揚不昧碑精神(新絳縣新聞中心供圖)
為深挖“不昧碑”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絳縣精神文明創建辦公室率先發出《傳承“不昧碑”精神 弘揚講誠信美德》倡議書,明確三大行動方向:做誠信文化的傳承者,深入了解“不昧碑”歷史脈絡,主動傳播身邊誠信事跡,讓“拾金不昧、信義為本”理念深入人心;做誠信行為的踐行者,以誠信為立身之本,日常守諾踐約、生產經營明碼標價;做誠信建設的推動者,將誠信融入工作與生活,營造“人人講誠信、個個守信用”的社會風尚,讓誠信成為新絳人的鮮明標識。
新絳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同步響應,動員全縣文藝協會與工作者圍繞“不昧碑”開展主題創作:書法、美術、剪紙、攝影協會以“不昧碑”故事為素材打造精品;詩詞楹聯協會、作家協會深挖絳商文化,撰寫有溫度的誠信故事;戲劇、音樂、朗誦團體則將故事搬上舞臺,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不是自己掙的,拿了虧心”“秤砣下壓著的是咱三泉人的臉面”的信念傳遍田間地頭與社區廣場。目前,已創作了近百篇楹聯、詩歌、歌曲。
該縣相關部門已啟動“不昧碑”主題文藝項目,采用雙線敘事結構——既展現20世紀30年代楊春源、李仰豐的信義之舉,也呈現當代三泉村村民樊新慧誠信經營、韓守琴夫婦三十載敬老助人、李文斌跳水救人等真實事跡,通過微電影或紀實性話劇形式,實現不同時代人物“隔空對話”,形成歷史與現實的精神共鳴。
與此同時,多領域實踐讓誠信精神落地生根:宣傳部門牽頭編寫《建設誠信新絳宣傳手冊》,全文收錄《山西日報》《運城日報》關于“不昧碑”的報道,組織宣講人員走進各個領域向全縣廣泛宣傳;三泉鎮新和村茶企在暢銷紙質茶杯上印刻“不昧碑”宣傳元素,讓誠信符號融入日常消費;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絳州澄泥硯啟動“不昧碑”系列硯臺制作,以非遺載體鐫刻誠信印記;三泉聯校則將“不昧碑”宣傳納入學校思政課,通過誦讀碑文、繪制手抄報等形式培育青少年誠信意識。
如今,“不昧碑”已不僅是一處歷史遺跡,更成為新絳縣精神文明建設的“活教材”。在學校,孩子們通過誦讀碑文、繪制手抄報學習誠信知識;在社區,“誠信家庭”“誠信商戶”評選活動如火如荼;在機關單位,干部職工以誠信履職、服務群眾……這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正以誠信為筆,以文明為墨,奮力書寫精神文明建設新篇章。(來源:新絳縣新聞中心)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