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凝霜,秋意漸濃。然而,走進山西大同新榮區破魯堡鄉火石溝村現代設施農業項目基地,卻是另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10座銀白色日光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內剛種下的西紅柿苗嫩綠挺拔,草莓苗正舒展新葉,野生苦菜默默向下扎根。在智能溫控系統的精心呵護下,這些幼苗正以蓬勃的姿態逆季生長。這個總投資達537萬元,占地48.46畝的現代化農業項目,正以科技為筆,書寫著“棚內幼苗綠,棚外秋收黃”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該項目采用整合政策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帶動農戶參與,形成集種植、采摘、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不僅為火石溝村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更成為民生改善的“金鑰匙”。園區內6米寬機耕道與3米寬便道交織成網,配套水電設施直達每個大棚,40個就業崗位優先向本村及周邊各村脫貧戶開放。“每月3500余元工資,還能照顧家里,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正在整理草莓苗的脫貧戶陳大姐算起幸福賬。
作為項目核心,10座跨度13.5米、長80米的日光溫室大棚堪稱農業“黑科技”集合體。墻體采用四層優質駝絨芯棉被,保溫性能媲美2.5~3米磚墻,配合蓄能水墻系統形成“生態溫控艙”——白天吸收陽光轉化為熱能儲存,夜間自動釋放補充熱量,確保棚內晝夜溫差不超過5℃,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最適宜的溫度。“這種設計能讓草莓提前上市,西紅柿畝產大幅增加,寒冬臘月也能為廣大市民提供新鮮苦菜。”項目技術負責人指著溫控屏介紹。
更令人矚目的是園區內全流程智能化管理。自動控制系統集成保溫、覆蓋、遮陽、通風、灌溉、施肥、噴藥等功能于一體,全面實現農業生產便捷化和管理高效化。“以前澆地要人工背水管跑半天,現在只需要控制機器就完成精準灌溉。”正在操作設備的村民王大哥笑著說。據測算,智能化管理使人工成本降低15%,水資源利用率提升30%。
站在園區外遠眺,連片的大棚與錯落的民居如同一幅美麗畫卷徐徐展開。“項目建成收益后,村集體經濟每年預計增收20萬元,可幫助更多脫貧戶家門口就業,吸引在外青年返鄉創業,催生出電商服務站、農資超市等新業態,我們力爭把火石溝村設施農業打造成為全區設施農業示范點,形成可復制的經驗,引領帶動更多現代設施農業在全區蓬勃發展。”火石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軍滿懷信心地說。(牛甜麗)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