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岸畔,清風徐來。走進山西運城新絳縣萬安鎮,只見油桃林碩果壓枝,文化廣場笑語盈盈,農家院落整潔敞亮。這個鄉鎮如今正以一場深刻的“新風革命”,讓鄉風民風愈發淳樸,為鄉村振興注入鮮活動能。
宴席“瘦身”:從“比排場”到“比文明”
“以前辦席,一桌二三十道菜,最后剩一半,看著都心疼!”提及過去的婚喪宴席,萬安村村民們感慨萬千。而如今,在該村村民老崔兒子的婚宴上,八人一桌井然有序,15道葷素搭配的家常菜色香味美,茶水替代煙酒,賓客吃得舒心又節約。
這場轉變的背后,是村紅白理事會的“硬約束”與黨員干部的“頭雁領飛”。近幾年,鎮內各村修訂村規民約,統一操辦標準:紅事宴席不超20桌、每桌15菜且取消煙酒,白事宴席不超15桌、每桌10菜,生日、滿月等“小事”一律不辦席。紅白理事會全程參與“事前報備、事中監督、事后公示”,閉環管理讓新規落地生根。
“一戶辦紅白事至少省1萬元,全鎮每年近200戶,算下來能省200多萬!”萬安鎮黨委書記吉如恒的這筆“民生賬”,道出了村民們的真實獲得感。
彩禮“降溫”:從“甜蜜包袱”到“幸福賬單”
今年年初,萬安村村民劉巧珍為女兒婚事最初提出的彩禮,讓男方無力承擔,婚事險些告吹。村“兩委”干部與紅白理事會成員主動上門,用“低彩禮家庭”的真實案例勸說:“幸福不靠彩禮撐,小兩口踏實肯干才是根!”最終,劉巧珍一家將彩禮降低。婚禮當天,電子鞭炮替代傳統爆竹,租來的婚紗同樣承載幸福,小兩口婚后齊心協力,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為推動彩禮“降溫”,新絳縣出臺專項實施方案,將彩禮上限納入村規民約與“文明家庭”評選;萬安鎮則通過“移風易俗趕大集”“專題宣講會”“鄉村大喇叭播報”等形式廣造聲勢,還將16戶“好媳婦、好婆婆”典型故事編成快板、小品巡演,讓“幸福靠雙手創造”的觀念深入人心。
機制“護航”:從“紙上談兵”到“落地生根”
“榆村用‘道德積分’掛鉤婚喪簡辦,村民張某辦喪事達標,兌到面粉和油,大伙都跟著學!”“我們村有戶想辦滿月宴,理事會上門算細賬,最后主動取消了!”
不久前,一場移風易俗座談會在萬安村黨員活動室熱鬧開講,縣委多部門負責人、鎮村干部與村民代表圍坐一堂,曬經驗、解難題。
這樣“開在村里”的會議,正是新絳縣推動移風易俗走深走實的縮影。當地構建起“黨委主導、支部落實、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縣里成立專班列11項任務清單,明確部門職責;各鎮將移風易俗納入基層黨建重點,開展專題培訓;各村通過“兩代表一委員”會議修訂村規民約,實現全覆蓋。“現在制度清、責任明,干得好不好一目了然。”新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會民說。
如今的萬安鎮,紅白事簡辦了,彩禮負擔輕了,村民們得以卸下“面子”包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油桃種植、金剛石加工等特色產業中。傍晚時分,文化廣場上孩子追逐嬉戲,農家院里傳來陣陣歡笑,一曲“汾河岸畔新風來,日子越過越舒心”的順口溜,正成為當地群眾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衛世新)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