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李窯村的蒔下田園,推窗可見綠色稻田。 沈思怡 攝

今年夏天,上海的鄉村咖啡館悄然步入一年中的淡季。

回望這幾年,上海鄉村咖啡館迎來爆發式增長——青浦、奉賢、崇明等郊區的鄉村里,“一村一咖”“一鎮多咖”的景象早已不新鮮。游客們舉著咖啡杯,和青菜、番茄拍一組“田園風”照片,一度成為潮流。

可這股熱乎勁兒沒燒過三年。今年以來,“村咖降溫了”“風口過去了”的嘆氣聲,慢慢蓋過了曾經的贊美。記者走訪滬上多家鄉村咖啡館,發現行業洗牌已然發生——一家去年座無虛席、需要排隊等座的門店,今年悄然貼出“閉店轉讓”的通知。

上海的村咖,真的不香了嗎?答案或許沒那么絕對——在整體遇冷的“逆風”中,仍有不少門店跳出“打卡依賴”,找到差異化破局之道。

從曾經的“打卡熱潮”到如今的降溫,村咖其實并未真正“過氣”,而是站在了十字路口——不再追逐“火一時”的流量熱度,而是想方設法在淡季里“活下去”,在經營中找到“活得好”的秘訣。

熱潮退去

在嘉北郊野公園內,“沸舍鄉村俱樂部”的店主蝦米作出了一個讓外人費解的決定。正值盛夏,她選擇了關店出游。

事實上,“季節性關店”早已不是新鮮操作,像蝦米這樣選在盛夏歇業的店主不在少數。“天一熱,游客都怕曬,散客一天也就三五個。”蝦米算過一筆賬:店里最貴的單品咖啡三十元,就算全賣這個,淡季一天營收也頂不上開支;如果歇夏關店,水電、人工、食材損耗這些成本能省一大半,“與其硬撐著虧本,不如干脆歇一陣,既能降低成本,也能給自己充充電。”

“靠天吃飯”是不少村咖店主的共識。尤其像“沸舍”這樣扎根郊野公園的店,客流完全跟著天氣和季節走。據她介紹,“沸舍”的客流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夏季是明顯的淡季,入秋轉涼后才會重新迎來旺季。

然而,并非所有店鋪都能度過這個“坎”。在奉賢李窯村,一家以植物美學為特色的村咖已經在今年夏天歇業轉讓。附近村民介紹,該店起初以“咖啡花藝”為特色,后期逐漸加入西餐、融合菜甚至民宿業務,但最終還是沒能撐過這個夏天。

“與其說村咖干不下去了,不如說是淡季熬不過去了。”一個從業兩年的店主說。淡季來臨,村咖行業的先天不足被無限放大。同質化競爭首當其沖——過多的店鋪重復著帳篷、草坪、復古的相同模式,讓消費者產生審美疲勞。

以李窯村為例,自從這里火了之后,一年里,村子里涌現了大大小小52家店鋪,其中做咖啡的也不在少數,不管是火鍋、花店、陶藝工坊,幾乎都要和咖啡沾點邊。

“一開始覺得新鮮,跟朋友去拍拍照挺好。”市民王小姐表示,“但現在很多家店鋪都長得差不多,專門開一兩個小時車過去喝杯咖啡覺得不值了。”

更嚴峻的是客源結構單一的問題。大多數村咖依賴自駕客流,缺乏隨機散客,這意味著顧客必須“專門為你而來”,對店鋪的特色和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流量熱度褪去,鄉村的季節優勢不再,村咖生意遇冷的陰影就籠罩在許多店鋪的頭上。

直面淡季

開店兩年,位于寶山區的“枋園”店主常明豪目睹了太多因盲目跟風而開的村咖,“爆發期里,很多人帶著‘情懷’和‘跟風’心態加入,以為擺幾張桌椅、搭個帳篷就能賺錢。但隨著市場趨于理性,單純依賴顏值、缺乏運營能力和商業意識的店鋪正被淘汰。”

一個共識是,村咖的優勢,其實并不在“咖啡”上,而是在“村”上。面對淡季,主理人們各有各的招,但核心都是平衡收支。要么節流降低成本,要么開源擴大收入,或者雙管齊下——他們不再單純售賣飲品,而是依托鄉村場景,將咖啡作為入口,提供“可停留、可體驗、可帶走”的綜合價值。

工作日上午,記者在位于青浦區的菜園咖啡遇到了帶著兩只小狗的朱女士,這是她第三次來到這里。“這里不僅允許狗狗進來,還有專門的草坪讓它們跑,一杯美式雖然不便宜,但我能坐一上午,覺得特別值。”

不僅如此,菜園咖啡還做到了“一站式服務”。主理人王守偉租下了村里4套閑置民宅,打造出“前院咖啡、中院餐飲、后院民宿”的院落群:前院擺著藤編桌椅,客人可以曬著太陽喝咖啡;中院是農家菜館,食材多來自村里的菜園;后院是改造后的民宿,保留了老房子的木梁結構,又添置了現代化衛浴。

“單一業態抗風險能力太差,把咖啡、餐飲、民宿綁在一起,就算淡季咖啡賣得少,住宿和餐飲也能補上來。”王守偉說。

畢竟在鄉村,一杯普通的拿鐵很難吸引客人驅車幾十公里前來,但若把咖啡變成“體驗套餐”的一部分,吸引力便會成倍增長。

去年,奉賢李窯村的“蒔下田園”因為一張“稻田熱氣球”照片爆火——金黃的稻田里,彩色熱氣球十分亮眼,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很多人專程為這個景來到李窯村。但主理人豆豆沒有被流量沖昏頭腦,“開店前我就想好了,在鄉村開店有淡旺季,不能全指望自然風光。”

她的應對方法是充分發揮鄉村的“大空間”,抵消淡季風險:這里不僅有200平方米的法式主樓,還有近千平方米的庭院空地,甚至能直接借用周邊的稻田景觀。依托大空間,豆豆承接了很多在市區難以落地的活動:企業團建可以搞戶外拓展,親子家庭能參加農耕體驗,節日期間還能辦主題派對。

“市區店租金高、面積小,完全不可能落地這些活動。但鄉村給了更多可能性,也讓村咖能夠‘多條腿’走路。”豆豆還提到,這些更多依靠人為策劃運營的活動,往往有著更精準的目標消費群體。

蝦米的“沸舍”更徹底——咖啡收入不到兩成,主要靠承接婚禮、團建、商拍,“一場活動收費幾千到一萬不等,淡季也能撐住”。去年秋天,她承辦了一場戶外婚禮,“光布置場地和餐飲,就能對沖一個月的人力成本”。

賦予“內容”

在淡季“活下去”了,如何“活得好”,成為村咖店主們需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

鄉村不缺漂亮的院子,缺的是讓人記住的“內容”。很長一段時間,村咖都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消費者只知道去村里喝咖啡,但記不住店名;經營者盲目跟風,導致同質化嚴重,最后陷入價格戰。而能長期存活的村咖都在努力打造不可復制的特色,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成鮮明記憶點。

奉賢李窯村的“無憂閑院”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哪怕七八月份,每月仍能保持20萬元營業額。高溫天的工作日下午,客人端著咖啡坐在店內賞風景,店里上座率還接近四成。

店主屠華斌分享了秘訣:“我們有黃鴨梨主題的冰飲,還有應季的稻田茶點,夏天反而能營造出‘避世感’。”為了對沖淡季風險,他還不斷地更新。比如,應季更換店鋪內的裝飾風格;店里除了咖啡還做茶飲,還開展帶顧客一起去杭州上山采茶等活動……看似細微,但總能給消費者帶來“常來常新”的理由。

在寶山區“枋園咖啡”,則展現了另一種生存智慧。店主常明豪曾是景觀設計師,在市區做了十年商業空間設計。2023年一次偶然機會,他來到這里時意外發現了鄉村的另一種可能,于是他承包下11畝地決定開家店。“我們種著鮮花,養著羊和兔子,這種‘閑散感’吸引不少年輕人。”

打造“不可復制”的場景,是鎖定客群的關鍵。為了豐富業態,常明豪還在店鋪內引入了窯烤面包等元素。在常明豪看來,這種“未經修飾的自然”,恰好滿足了城市客群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咖啡和面包只是敲門磚,環境才是我們和客人建立聯系的核心。”農場里,除了應季鮮花,還設有小動物互動區、自然手作坊,甚至還有一片共享菜園。正是這些差異化體驗,讓人們愿意支付溢價、愿意克服距離障礙。這種“自然生長”的美學,讓枋園即使在淡季,也有30%的客人是“專門來拍照的”。

還有的村咖,依托文化IP,走出了一條自己獨特的路線。位于青浦區崧澤村的崧見咖啡,特色就是所處的地理位置——將崧澤文化融入咖啡體驗,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崧澤主題咖啡館。菜單上,米乳拿鐵是呼應了“中國最早的梗秈”的歷史,口感醇厚帶米香;豬奶凍則呼應崧澤文化中的豬形陶器,造型可愛,成為親子必點。

此外,這里還定期舉辦非遺活動。如咖啡皂制作用崧澤元素模具、傣紙體驗古法造紙,可印陶器圖案,吸引大量親子家庭。很多家長說,帶孩子來不僅能喝咖啡,還能學文化,覺得很值。負責人嵇潔介紹,這種文化特色讓崧見咖啡的產品盡管價格并不便宜,客群依然穩定。(記者 牛益彤 沈思怡)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