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4月15日消息(記者馮麗)情緒是否會誘發惡性腫瘤?大眾有哪些常見癌癥認識誤區?每年4月15日到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4月15日亦被定為“中國抗癌日”,這不僅是一個宣傳活動,更是一次全民動員,通過科學普及宣傳讓大眾不再“談癌色變”。

仁濟醫院啟動第31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系列活動(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4月1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以下簡稱“仁濟醫院”)在東院區啟動腫瘤防治宣傳系列活動。本次活動以“全程管理,全息發力”為主題,聚焦腫瘤防治全鏈條管理,旨在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型。

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聯合上海市醫學會、中國抗癌協會等權威機構,匯聚肝外科、胃腸外科、腫瘤科、放療科、營養科等20余個學科的頂尖專家團隊,開展大型義診與科普宣教,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頂尖醫療資源。

院士領銜多學科義診 家門口享頂尖醫療資源

作為“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核心議題,腫瘤防治關乎全民健康福祉。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450萬,早期診斷率不足30%。

夏強院士在現場致辭(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仁濟醫院院長夏強院士在致辭中指出:“實現腫瘤防治目標需全社會共同發力。我們以‘CACA指南,我知你知’為行動綱領,整合多學科資源,深化早篩早診、精準治療和全程管理,努力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活動現場,仁濟醫院肝臟外科、胃腸外科、腫瘤科、放療科等20余個科室的專家團隊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務。仁濟醫院副院長、胃腸外科主任醫師王爭教授,仁濟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兼胰腺腫瘤學組組長王理偉教授等多位頂尖專家坐鎮義診,針對高風險人群制定個性化篩查方案。

義診現場(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市民杜先生在胃腸外科咨詢后感慨:“醫生建議我做腸鏡排查風險,這種活動應該多辦,讓大家重視預防!”市民杜先生指著腹部告訴記者:“我腹部右側疼,不知該怎么弄,剛才那位專家幾句話就解決了我的困惑,我心里踏實多了。”

“專家不僅解答了我的治療疑問,還教會我調整飲食和作息。”乳腺癌康復患者李女士笑著說。

當天,義診區外,免費血壓檢測點前排起長隊;科普宣教室內,腫瘤科聯合營養科通過案例講解防癌飲食原則,吸引市民駐足。

三級預防筑牢防線 科技賦能精準診療

義診現場(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王理偉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腫瘤防治需貫穿三級預防體系。”一級預防重在病因控制,如接種乙肝疫苗、清除幽門螺桿菌;二級預防聚焦高危人群早篩,如40歲以上人群定期腸鏡、胃鏡檢查;三級預防通過多學科協作(MDT)實現規范治療。

為幫助更多患者實現長期生存,王理偉教授表示,仁濟醫院創新推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在三級預防防線基礎上分別向前向后延伸,覆蓋癌前預防至康復期。

義診現場(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我們是綜合性醫院,MDT是仁濟醫院的一大特色,能夠針對復雜病例制定個性化方案。此外,聯合門診能夠整合心內科、腎臟科等資源,為合并基礎疾病的腫瘤患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此次活動主持人、仁濟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肖秀英說。

從“治已病”到“防未病” 全民參與是關鍵

“壓力大、長期情緒不好是否會增加患癌風險?”面對市民疑問,王爭教授解釋說:“精神壓力可能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但腫瘤發生是多重因素作用。堅持健康作息、定期篩查才是關鍵。”

王爭教授特別提醒,4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者應重視腸鏡篩查,“即便便血多為痔瘡,也需排查腫瘤風險”。

參加此次義診的部分專家(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中國抗癌協會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年輕化趨勢明顯。王爭建議:“肛門指檢可發現半數直腸癌,簡單有效卻被忽視。防癌需從改變認知做起。”

“未來,我們將依托長三角腫瘤專科聯盟,持續推進區域醫療協作,促進優質資源下沉,讓更多患者受益于規范化、同質化的診療服務。”夏強院士表示,腫瘤防治宣傳不僅是一次醫療資源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場醫患攜手、共筑防線的全民行動。

編輯:鄭曉蔚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