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即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農村助農惠農”。泰安市岱岳區積極響應政策號召,主動作為,把推廣“科技小院”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思路新舉措,砥礪探索“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破解一批制約問題,帶動一批振興標桿”的“岱岳路徑”。目前,先后有7家科技小院獲批“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數量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科技小院工作經驗被《山東通訊》刊發。
科技小院建設的實踐與成效
(一)科技小院建設的實踐
岱岳區以科技小院為抓手,聚焦科技引領產業升級,圍繞“機制保障、校地聯動、特色賦能”三大核心,強化創新驅動與資源整合,推進科技小院建設走深走實,奮力書寫農業現代化岱岳篇章。
一是突出機制保障,明確發展方向。立足科技小院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行、可持續發展,成立科技小院推進專班,出臺《科技小院建設推進辦法》,按照“六有”建設標準,明確科技小院的組織架構、申請流程、管理運行、考核評估及其規范約束。加強協調推進機制,制定《科技小院管理辦法》,明確高校教授擔任科技小院院長,依托單位負責人擔任執行副院長,小院博士生擔任學生院長。設立首席專家制,由首席專家帶領專家團隊,牽頭解決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關鍵問題。制定《科技小院評價考核管理辦法》,每月在科技小院現場召開聯席會議,半年召開一次科技小院建設調度推進會,兩年對各科技小院開展一次綜合評價。
二是突出校地聯動,形成發展合力。實施科技小院助力計劃,依靠本土山東農業大學科技和人才優勢,積極對接國家、省、市農技協,29個區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鎮街主動參與,支持涉農企業、協會、合作社、家庭農場與山農大開展合作對接,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的三方合作框架,實現科技“高大上”與小院“接地氣”有機結合,把科技小院變成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的橋梁紐帶,打通科研與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山東泰安設施蔬菜科技小院與山農大植物保護專業結對,山東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與山農大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結對,走出一條校地深度融合、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的路子。截至目前,在各鎮街建立山農大校外實踐基地28處,全區7個科技小院承擔科研課題60余項,每年培養研究生1200多人,為農業農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突出特色賦能,創新發展路徑。立足岱岳區地方特色資源,在全區1954家專業合作社、1414個家庭農場、107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中精心篩選,挖掘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骨干企業作為科技小院的申報主體。嚴格落實基礎生活區、辦公空間、便捷交通、穩定網絡連接、專用培訓及科研示范場地等6大基礎硬件,為科技小院的運行營造優良環境。山東岱岳茶、小麥、設施蔬菜、泰山板栗等科技小院立足自身產業特點,打造“一院一品”的獨特發展模式,從品種選育、種植技術優化到產品精深加工、品牌營銷,進行全產業鏈開發,產業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經濟社會效益。
(二)科技小院建設的成效
科技小院通過加強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深度合作,廣泛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破解一批制約問題卡點,帶動一批振興標桿。
一是助力破解產業技術卡點。近年來,隨著品種更新換代、種植技術演進,鄉村產業發展需要科技助力突破技術難題。科技小院聚焦重點領域熱點、關鍵核心技術卡點,從征集到的1268條問題需求中,科學論證選定小麥抗倒伏、病蟲害防控、草莓產業綠色生物防控、甘薯產業品種選育與品質提升、板栗產業病蟲害及板栗資源循環利用、茶園害蟲生態調控、生豬疫病防控等課題,集中精力加速技術攻關,助推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破繭成蝶”。在科技小院的幫助下,山東興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天然中藥多糖負載鋅指抗病毒蛋白緩控釋試劑”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示范推廣,有效抑制了口蹄疫病毒、豬藍耳病病毒、豬圓環病毒等常見豬病的傳播;山東泰安茶溪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生態調控、害蟲誘集、害蟲監測技術降低了茶樹病蟲害,茶葉產量和品質實現雙提升;山東泰安三棵樹農場開展連作障礙原因解析與控制技術、傳粉昆蟲、天敵昆蟲與化學防治措施協同控害技術,解決了設施環境封閉、復種指數高和單一種植導致的連作草莓移栽后死亡問題。山東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推廣的“以蟲治蟲”“以螨治螨”綠色新技術,從生產源頭防治韭菜根蛆、火龍果根螨、大棚果蔬害蟲害螨,避免或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對環境無污染,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大眾日報》以“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為題予以報道。
二是助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科技小院與山農大7個院系建立長期聯系,568名教授及研究生常年在科技小院開展實驗實踐,一項項成果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錦囊妙計”,實現了政府、高校、企業的互利共贏。山東泰安甘薯科技小院完成國家青年基金項目1項,山東岱岳捕食螨科技小院研究生取得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山東泰安設施蔬菜科技小院榮獲泰安市第一家“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岱岳區通過與科技小院合作建立鄉村人才振興服務基地、創建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園,培育本土人才1500余人;承接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和基層農技推廣培訓,2024年舉辦講座、培訓班21期,示范推廣農業新品種10個,農業新型實用技術11項,培養高素質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3000余人。
三是助力品牌產業提質增效。完善“科研—種植—生產”鏈條,科技小院為全區優勢品牌產業加油助力。山東岱岳茶科技小院建立茶葉良種繁育中心,創新管理模式,將進入豐產期的茶樹大棚“零費用反承包”給當地農戶,惠農的同時提升了原料品質,榮獲“第十二屆國際名茶評比金獎”“第三屆國際茶博會盲評第一”。岱岳區是泰山板栗的最大產地,傳統板栗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山東泰山板栗科技小院引領帶動板栗種植戶4萬余戶,發展規模基地45萬余畝,年產板栗13.5萬噸,產值24.3億元,銷往2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正在建設中的泰山黃精科技小院,示范推廣黃精種植面積4.3萬畝,戶均增收5萬元,帶動黃精深加工企業20余家,年產值4億元,形成全區“黃精+N”多業態發展的良好勢頭,《泰山黃精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2024年度山東省企業典型創新案例。
四是助力周邊農民增收致富。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為農戶提供農資以及耕、播、種、收、管等服務,建立新品種培育基地200畝、農技推廣示范基地600畝、良種繁育基地1.8萬畝,惠及36個行政村、1.5萬戶農民,吸納就業60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山東泰安甘薯科技小院采取“自有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打造“育苗基地—規模種植—鮮薯回收儲存—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帶動示范種植1000余畝,畝均增收3000元,年加工銷售甘薯產品5噸、產值200萬元,年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人次,讓周邊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增收致富,CCTV-17農業農村頻道報道了小院助力甘薯豐收的新聞。
存在問題
(一)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一是科技小院評價體系需緊扣實際效能,立足多維度視角,進一步細化在成果推廣效果、培育新型農民以及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等方面的考量指標。二是科技小院評價主體目前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從政策導向、對區域農業發展貢獻等方面進行評價,比較單一,需進一步建立健全針對小院內部成員的內部評價和引入農業企業、農戶、行業專家等作為外部評價主體的評價監管體系。
(二)保障機制有待健全
一是資金保障存在短板。科技小院在科研設備配置、試驗示范基地運維、人才技能培訓等關鍵環節需持續資金投入,當前資金來源主要依賴政府有限的專項經費及部分企業合作投入,資金供給存在明顯缺口,制約了科技小院的效能提升與可持續發展。二是人才隊伍穩定性不足。科技小院多位于農村地區,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相對薄弱,對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研究生隊伍存在駐留周期短、流動性高等問題,難以長期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影響技術服務的連續性與深度。
(三)引領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在技術創新層面。技術研發的深度與廣度仍需強化,多數科技小院的科研項目聚焦于常規農業痛點的解決方案,對農業前瞻性、突破性的高新前沿技術探索相對較少。二是在人才培養方面。科技小院現有培訓體系偏重傳統路徑,忽視創新思維、市場意識與管理能力的培養,示范引領效應尚未充分釋放,需建立平衡發展的新型培養框架。
推進科技小院提升鄉村產業發展的建議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下一步,我們將牢牢把握科技小院建設契機,充分發揮科技小院的科技創新實踐載體作用,凝聚政策、項目、人才、平臺等多元創新要素優勢,聚焦“系統思維、協同創新、多方聯動、集群連片”四大重點,建設更多更好的科技小院,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一)聚焦系統思維,提高農業生產質效
發揮科技小院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平臺優勢,深挖小院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核心價值。一是優化技術推廣。各級黨組織應引導鼓勵科技小院入駐團隊設立農業技術示范基地,直觀展示先進種植、養殖技術及新品種的優勢,讓農民能夠親眼看到新技術帶來的效果,增強他們對新技術的認可和應用意愿。二是強化科技支撐。組織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團隊進行聯合研究,共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例如,在應對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時,植物病理學家、昆蟲學家、農藥研發專家等共同參與,從病蟲害監測、防治技術研發到新型農藥創制等方面開展協同研究。三是轉化推廣方式。鼓勵科技小院開展傳統線下培訓講座的同時,開展數字化轉型,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或自行搭建平臺,探索以短視頻、直播等新形式傳播農業新技術。
(二)聚焦協同創新,培育新型農業人才
各地要積極努力搭建科技服務平臺,幫助科技小院與國家級學會、省級學會建立聯系,實現科技小院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校企協作。進一步鞏固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協同合作的政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涉農研究生教育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與農業農村發展緊密結合,引導廣大涉農研究生扎根鄉村實踐沃土,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二是加大田間交流。引導科技小院為學生和農民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農民的親身實踐有效結合,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新型農業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三是加深共贏協作。借助山農大雄厚的技術和設備優勢,為農民提供農田土壤養分監測、病蟲害預警等精準服務,幫助農民科學、合理地投入生產要素。綜合考量當地農民的實際需求和文化水平,制定涵蓋農業技術、農機操作、農業信息化等方面的個性化培訓課程,使培訓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鼓勵當地農民積極參與科技小院的實踐項目,地方政府對應用新技術取得良好效果的農民給予適當獎勵,激發他們學習和應用新技術的熱情。
(三)聚焦多方聯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小院作為一種創新的農業科技服務載體,要充分整合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農戶等多方資源,實現科技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搭建服務平臺,賦能產業發展。發揮科技小院“接地氣”的優勢,引導小院成員到田間地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主等深入交流,了解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問題。對收集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分類,建立產業需求清單,為后續的技術研發和服務提供精準靶向,切實解決農產品品質提升、養殖疫病防控等問題。二是搭建交流平臺,暢通產業信息。建立線上專業網站和媒體群組。鼓勵建立科技小院專屬網站,設置產業動態、技術成果、專家答疑等板塊,方便各方了解農村產業升級相關信息,同時提供在線咨詢和交流渠道。組建微信、QQ等社交媒體群組,邀請科技專家、農業企業代表、農戶等加入,實時交流產業問題、分享經驗和最新技術資訊。開展線下產業培訓和技術交流。定期邀請專家為農戶和農業企業講解最新的農業技術、管理經驗等,現場解答疑問,促進農業技術傳播與應用。圍繞農村產業升級的熱點、難點問題,舉辦專題研討會,邀請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科技小院成員等共同探討解決方案。三是搭建共享平臺,打造產業品牌。推動建立科技小院發展聯盟,匯聚高校、科研機構、企業、政府等各方資源,形成強大的資源池,促進先進技術、資金、設備等向農村產業流動。組織專家和企業共同制定農村產業相關標準,涵蓋生產技術、產品質量、服務規范等方面,推動產業標準化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以聯盟為主體,整合區域內的特色農產品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統一品牌形象、加強品牌宣傳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四)聚焦集群連片,推動產業綜合創新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凸顯區域特色。各地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發展趨勢,科學布局科技小院建設,打造集群連片的發展態勢。例如以汶陽田為基礎,在馬莊鎮和汶口鎮集中打造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為核心的科技小院集群。在道朗鎮、天平街道打造以黃精等林下作物為核心的科技小院集群。二是整合區域資源,加快技術推廣。各級農業部門通過整合區域內分散的農業資源,將相鄰的田地、農戶以及相關產業環節有機結合,形成規模化農業集群。各級基層黨組織要組織專家和科研人員建立統一的技術推廣體系,大力舉辦技術培訓、現場示范等活動,將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在集群區域內進行快速推廣應用,提高農戶和企業的技術水平。三是鏈接產業一體,創新發展模式。以科技小院為載體,探索推動產業鏈發展,實現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鄉村旅游等關聯產業一體化發展,全面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創新。(作者系泰安市岱岳區科協黨組書記、主席 關承虎)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