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 明萬歷二十一年),福建長樂籍商人陳振龍冒著生命風險,將紅薯藤蔓纏進航船纜繩,涂上泥巴躲過檢查,歷經七天七夜航行最終成功將其從菲律賓(呂宋)帶回福州時,他絕對想不到,這一藤細弱的紅薯,憑借其高產、適應性強的優勢,迅速傳播至全國,成為與水稻、小麥并列的主糧之一,為之后中國的飽腹救荒、人口增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農業結構和飲食文化。他更想不到,這一個個小小的薯塊,在當今中國、在山東、在濰坊變成了一個可以撬動大農業格局的支點。
10月2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第三屆濰坊國際食品農產品博覽會在山東濰坊同步開幕。這一被稱為“雙博會”的農業盛會,吸引了來自26個國家的503家參展商、2623家采購商齊聚濰坊,共同見證中國薯業、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成果。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國內唯一的國際性薯業專業展會,本屆薯博會以“科技興薯·智領未來”為主題,與“濰鏈世界·農食全球”的食博會主題交織融合,展現出濰坊從“中國農業產業化發源地”向“全球農業合作平臺”的跨越。

二十六國齊聚
共繪薯業新圖景
薯類作物營養豐富,富含淀粉、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元素等成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薯類生產和消費國之一 ,也是世界上薯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其中馬鈴薯和甘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馬鈴薯是我國四大主糧之一,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薯業發展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營養結構、提高全民健康素質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屆“雙博會”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已成為全球農業資源鏈接的重要紐帶。參展的26個國家中,不僅包括荷蘭、秘魯、俄羅斯等傳統薯業強國,還吸引了德國、奧地利、加拿大、丹麥、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參與。
秘魯作為本屆薯博會的主賓國,其駐華使館臨時代辦貢薩洛·塔拉維拉在會上表示,秘魯擁有3000多種馬鈴薯種質資源,在全球農業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他們愿意與中國加強合作。
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西蒙·埃克在視頻致辭中透露,2025年是該中心與中國合作40周年。40年間,中心從秘魯基因庫為中國引進2000多份馬鈴薯種質,占中國現有種質資源存量一半,助力中國培育數百個優良品種。
世界馬鈴薯大會主席彼得·范德·桑格在會上肯定了中國馬鈴薯產量增長對減貧與糧食安全的貢獻,并介紹了氣霧式栽培法、扦插技術等創新手段,希望通過持續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薯類產量與質量。
“雙博會”活動現場,舉行了農業服務貿易全球商通中心上線和中國—東盟特色產業鏈出海平臺啟動發布會,進行了合作項目簽約,專家學者作了主旨報告。136個優質薯類品種亮相本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

“智慧農業”與“濰坊作為”
在“雙博會”現場,我們看到,科技元素已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育種技術到加工裝備,從智能農機到AI大數據,本次“雙博會”全方位呈現了全產業鏈的科技突破。
薯博會設置種薯展示、加工產品、農機設備、植保農資、科技文化五大展區,全方位展示國內外馬鈴薯、甘薯、木薯等薯類產品。“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家做不到”,一位觀者感嘆。
食博會則創新打造“從種子到餐桌”的全場景展示體系,設國際展區、外貿優品展區、中國臻品展區、農業服務與數字賦能展區四大展區,各種產品精彩繽紛,目不暇接。
濰坊農業的科技實力在“雙博會”上得到體現。
本次“雙博會”突破傳統展館邊界,以濰坊全域為展區,系統呈現“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生態。
作為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濰坊堅定扛起拓展創新“三個模式”的政治責任,以大農業觀重塑產業生態。
從研發上看,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等“國字號”平臺,構建起“1+2+N”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從產業上看,全市構建起“5+10+N”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蔬菜、畜禽、花卉、農機、玉米等5個全產業鏈規模超千億元,生姜、果品、種業等10個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元。通過“接二連三”,濰坊帶動加工、物流、服務等產業產值達4000億元。
從開放上看,作為全國唯一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所在地,濰坊的開放格局日益擴大。全市現有涉農產品出口企業1480家,涉農產品遠銷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從2019年的170.3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294.6億元,年均增長12.1%,連續4年超200億元,培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98個,“濰坊農品”進入全國300多個大中城市。
特別是近年來,借助中國—中東歐國家特色農產品云上博覽會、鹽堿地綜合利用國際大會、中國—東盟智慧農業博覽會、中國—拉美和加勒比農業部長論壇等國際性平臺,濰坊敞開大門、廣交朋友,大力開拓拉美、東盟、非洲市場,先后助力一大批農機企業、種業企業逐步實現全球布局。
一連串高規格的國際展會,正推動濰坊從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深度實踐者”向全球農業合作的“前沿引領者”跨越。

構建農業產業化新格局
記者注意到,本屆“雙博會”發揮“鏈主企業領航作用”,構建“龍頭引領、梯隊跟進、集群發展”的雁陣格局。
中糧、李錦記、得利斯、惠發等龍頭企業組團參展,他們不僅展示終端產品,更全面呈現行業標準、品牌價值及渠道網絡,釋放產業聚合動能。
“雙博會”還精選濰坊八大產業鏈的17家鏈主企業,首次將靜態展示升級為動態應用場景,直觀展現濰坊的產業基礎與供應鏈實力。
另外,“雙博會”不僅關注產業硬實力,更注重文化軟實力的融合展示。在展覽中心二樓專設非遺展區,讓參展嘉賓沉浸式體驗濰坊文化魅力。通過戶外打造街景、城景文化休閑商務區,實現特色文化與商務洽談有機結合,推動參會嘉賓從“商務合作”到“文化認同”的情感升華。
同時,濰坊堅守“服務三農、惠及民生”初心,組織各縣市區駐村第一書記搭建“一村一品,書記嚴選”展區,采用“線下展銷+線上引流”模式,打通農副產品產銷鏈路,“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既高大上,又有人氣。”一位展商評論說。
從智能農機展區的轟鳴聲到街景美食品鑒區的香氣四溢,從國際展區的異域風情到非遺展區的文化傳承,這里,拼接出了一幅完整的農業未來圖景。縱向的產業深度與橫向的產業廣度在此交織,勾勒出現代農業應有的模樣。
依托濰坊雄厚的農業產業基礎,“雙博會”必將成為推動農業科技轉化、促進國際產業合作的重要平臺。
濰坊“雙博會”正在打造的,不只是一場年度農業盛會。(記者 王玉龍)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