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7月31日消息 正值暑假,在青島上流佳苑園社區幸福街的新華社區書店里,小學生李承恩正在翻閱書架上的圖書,這家社區書店已經成為了社區的“文化客廳”。這是青島城市建設的縮影,這些年來,青島市不斷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居民在新華社區書店瀏覽書籍(央廣網發 采訪對象供圖)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島李滄區上流佳苑社區考察。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閑觀光、健身活動的地點,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豐富多彩。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更好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從全局和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明確了“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6個方面的內涵。
這些年,牢記總書記囑托,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豐富多彩,讓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不斷提升,是青島市一直努力的方向。
幸福街是青島市上流佳苑社區的綜合街區,集便民服務、購物、醫療、養老、托管于一體,是社區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重要載體。
今年6月21日,社區與新華書店合作,在原先的社區書屋基礎上,打造的新華社區書店開業。李滄區世園街道宣教文化中心負責人閻君告訴記者,“這個書店承載了閱讀、休閑、托管等功能,是一個綜合的文化空間。”
小朋友在新華社區書店下棋(央廣網發 采訪對象供圖)
文化大院是上流佳苑社區的又一文化生活陣地,“這里定期開展樂器、書法、國畫等公益課程。”閻君說,“通過共同學習,鄰里之間也更加熟悉,社區的文化氛圍也愈加濃厚,為社區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活力。”
從打造綜合街區到完善各類便民設施,上流佳苑社區通過一系列改造升級,切實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讓社區成為居民心中名副其實的幸福家園。
“來青島,怎么能不去小麥島呢?”位于青島市嶗山區的小麥島屬環形島嶼,只有一條路與陸地相連,與市區隔海相望。2016年,小麥島生態修復工程讓這個曾經的“小荒島”換新顏。日落時分,夕陽灑在海面上,小麥島也被鑲上了金邊。此番美景,引得游客競相打卡。環島綠道,健身器材,也讓小麥島變成市民休閑健身的“生態綠島”。青島市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園林綠化管理科科長張琦介紹,“島上一直秉持生態建設理念。”
據統計,高峰時段,小麥島每日人流量近10萬人次。為了滿足游客和市民停車需求,麥島路西側建設了一處地上與地下聯動的停車—觀光空間,于今年“五一”黃金周正式開放。八百多個車位地下停車位和地面上兩萬余平方米的濱海景觀公園,方便游客的同時,也拓展了小麥島的休閑娛樂區域。
地下車位與地上景觀交互,形成新風景線(央廣網發 采訪對象供圖)
近年來,青島下足“繡花功夫”,從市民的感受和體驗出發,把園藝體驗公園建設、“口袋公園”建設、城市空間“微更新”改造等列入市辦實事統籌推進,不斷改善城市環境,讓城市更有溫度、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于雪蓮是青島市嶗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家庭醫生,她的簽約居民近1500人,其中慢性病患者有800多人。
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為切入點,嶗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周邊30余萬名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實現“15分鐘健康服務圈”。于雪蓮說,自己要做的就是發揮好作為家庭醫生的作用,推動完善分級診療,與上級醫院一起為周邊居民提供連續性的健康管理。
據統計,青島目前有8000余名家庭醫生,為超過青島人口總數一半的居民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方面,青島已經走在全國前列。
2021年至2023年期間,青島還累計投入24.8億元,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建成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16個,輻射所有偏遠鎮街;建成社區醫院47個,區(市)覆蓋率達到100%,初步實現了“大病不出區,小病不出鎮街、社區”。
在青島,“民生愿景”變成“幸福實景”,群眾在生活中感受民生溫度與幸福質感,一幅“人民之城”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這里徐徐鋪陳開來。
記者 程立龍
見習記者 鄭芷南
實習記者 魏欣桐 江良禦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