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漏水儲藏室,三天修繕如新;突降大雨中,景區送上姜茶和“晴日卡”……在臨沂,一條12345熱線正悄然改變著基層治理的面貌,用一個個暖心故事書寫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答卷。
“三天解決漏水,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三天解決漏水,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說起儲藏室的變化,郯城縣居民司女士滿是感慨。此前,她的儲藏室因屋頂防水層老化,每逢降雨就嚴重漏水,地面常年潮濕,墻角長滿青苔,“人一走就打滑,存放的雜物也總發霉,清理了好幾次都沒用”,這成了她這段時間的煩心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司女士撥通了郯城縣住建局“郯和坊”解紛平臺的電話。
令她意外的是,電話掛斷不長時間,“郯和坊”解紛平臺的工作人員就打來反饋電話,不僅耐心詢問漏水位置、嚴重程度等細節,還主動告知受理編號,讓她可隨時查詢進度,三天之內完成修復。司女士笑著說:“修好之后一次漏水都沒有,終于能安心用了,這效率太讓人暖心!”
“二維碼一掃,問題五分鐘解決”
今年“十一”假期,沂蒙山蒙童勝境度假區迎來62萬游客,卻只產生了16件投訴工單。秘密何在?秘訣藏在15塊“您馬上提我馬上辦”二維碼展板里。
“掃碼在網上提交肯定有作用。”一位游客滿意地說。景區負責人王國洲介紹,后臺有專人跟進,通過手持麥通知就近工作人員,“平均耗時不到5分鐘”。這種“未訴先辦”的模式,讓問題在萌芽階段就得到解決。
瑯琊古城則從歷史工單中找準病灶,面對游客訂錯日期無法退票的難題,景區沒有簡單拒絕,而是深入分析往年數據,聯合各平臺開通假期專線,大幅增加演出場次至單日11場,讓票務糾紛工單下降了42.5%。
“雨中滯留游客,我們送上溫暖”
10月3日,沂蒙山龜蒙景區突降大雨,眾多游客滯留山頂。就在游客焦急等待時,景區啟動應急預案:樹立候車提示牌、優先調度車輛、發放雨衣姜茶、開辟老幼通道……“爭取候車時長不超過1.5個小時。”工作人員孫燕說。
貼心的是,景區推出“晴天險”——游客所持門票自動升級為“蒙山晴日約定卡”,可在一年內任選晴天免費重游。一位游客贊嘆:“以前從沒聽說過‘晴日卡’,感覺特別吸引人。”
“‘零工單村’的秘訣:主動找問題”
在費縣胡陽鎮北尹村,兩位村民因楊樹遮陰吵得不可開交。“你這樹蔭里邊什么樣,外邊什么樣?”“都是你家樹遮擋的!”雙方各執一詞。
村干部沒有回避,而是把兩人請到“實話石說”調解室。經過耐心調解,種樹方同意伐樹,種糧方也表示理解。“村來給我調解了,我覺得可以了。”村民胡先生滿意地說。
這樣的調解已成常態。北尹村黨委書記石廷德自豪地說:“用我們的智慧,解決群眾身邊的小事,實現了有問題打熱線,不如到我們‘實話石說’來解決。”
在廟山鎮岳莊,黨支部書記高慶林道出了“零工單”的秘訣:“平常我們就是入戶給老百姓拉呱,到戶里排查,了解有什么訴求,提前處理好。”正是這種“未訴先辦”的態度,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從修復漏水儲藏室的民生小事,到景區“5分鐘響應”“晴日卡” 的溫情服務,再到村莊“實話石說”調解鄰里矛盾、入戶排查化解隱患的基層實踐,臨沂市以12345熱線為核心紐帶,將治理觸角延伸到群眾需求的最末梢,用“小工單”構建起“訴求有響應、問題快解決、服務有溫度”的治理閉環。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