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9月16日消息(記者汪曉青)9月15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尕日塘秦刻石”的認定引發廣泛關注。“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成果,是我國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補史之缺,意義重大,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尕日塘秦刻石(央廣網發 瑪多縣文體旅游廣電局供圖)

此項重要歷史遺跡的發現和認定,對歷史考古有哪些意義?未來,又將在周邊區域進行哪些考古研究?此外,對扎陵湖流域的保護和管理又將怎樣進行?這些思考和疑問也隨之而來。

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地處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號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約200米,海拔4306米。而這里,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腹地。

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進先介紹,“尕日塘秦刻石”位于扎陵湖北岸,坐落在一處名為“尕日塘”山前坡地上。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區域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地表植被稀疏,是青海省高寒地區之一,因刻石處于現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內,目前附近無常駐民。

“刻石現場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屬于非開放地區。該地區海拔高,已進入降雪期,天氣寒冷,請大家不要貿然前往。目前,我們正在制定保護利用措施。”王進先說。

發現“尕日塘秦刻石”的扎陵湖流域(央廣網發 宋忠勇 攝)

航拍扎陵湖(央廣網發 李友崇 攝)

據了解,針對刻石本體保護,當地有關部門已于6月9日起24小時現場值守,設置了臨時性保護設施。鑒于“尕日塘秦刻石”的重要價值,國家文物局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已將刻石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視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此外,還將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為基礎,圍繞扎陵湖、鄂陵湖區域,組織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全面掌握周邊文物遺存分布,努力取得更多新成果、新進展。

尕日塘秦刻石(央廣網發 瑪多縣文體旅游廣電局供圖)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長張凌表示,青海“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為研究秦代考古和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近期,國家文物局已組織青海省文物部門,會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制定了《青海省環扎陵湖、鄂陵湖2026—2028年考古工作方案》。

將圍繞扎陵湖、鄂陵湖周邊區域開展系統專項考古調查,進一步摸清各個時期考古遺存的分布與保存狀況,著力構建該區域史前至歷史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為探討刻石形成的歷史背景提供更多考古實證。同時,將加強多學科合作,協調專業單位組建聯合團隊,深入開展考古學與歷史學、文獻學、文字學、環境學、地質學等相關學科合作研究,進一步了解環湖區域的環境演變、人地關系、資源與生業等方面情況,多維度闡釋秦漢時期疆域治理與探索開發青藏高原的歷史進程。

黃河源頭瑪多縣扎陵湖(央廣網發 李友崇 攝)

“我們希望通過多學科跨領域合作,讓我們更好地深入地認識刻石的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也為后續保護展示提供考古支撐。”張凌說。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表示,對于刻石的保護,國家文物局將以原址保護為基本原則,指導青海省文物行政部門組織高水平科研機構,深入識別刻石風險因素,系統保存周邊景觀環境,科學制定刻石保護方案,編制保護規劃,并審慎論證建設保護設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擇機以適當的形式開放。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