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國多個科技創新項目迎來階段性成果,涉及天文、航天、軍事等多個領域,它們正在或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改變。

  探索宇宙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11月16日發布消息,依托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銀河系內五個由黑洞與伴星組成的天體可發出超高能量的粒子流,該研究對人類認識黑洞及宇宙線起源具有重要意義。

  解開了近70年的未解之謎

  在廣闊的宇宙中,無數以近光速飛行的微觀粒子穿梭不息,我們稱之為宇宙線。宇宙線自從被發現以來,通過空間和地面的實驗探測,科學家們繪制出了宇宙線全粒子能譜。在能譜上有一個獨特的拐折結構,因其形似人的膝蓋,所以被稱為“膝”結構。這一現象其實已經被發現近70年,但是其物理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謎。

  直到近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臻院士科研團隊依托大科學裝置“拉索”的超高靈敏度,發現銀河系內存在五個具有強大粒子加速能力的微類星體。這些微類星體是由黑洞和正在被黑洞吸積的恒星組成。黑洞利用其強大的吸積作用,不斷吞噬著它旁邊的恒星,與此同時,黑洞中還不斷釋放出高能量的粒子噴流,其每秒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于400萬億顆地球上最大威力氫彈的能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曹臻:黑洞在大家心目中都是“吞噬”,就是把東西給“吃”進去。但沒想到,它還是產生非常高能量的一個“產生器”,這就是說把這個事情的(最佳候選)源頭給找到了。

  月壤研究重大突破

  國家航天局11月16日公布,我國科研團隊通過分析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回的樣品,首次發現大型撞擊事件成因的微米級赤鐵礦和磁赤鐵礦晶體,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應機制,為環繞南極-艾特肯盆地磁異常的撞擊成因提供了樣品實證。

  四川艦順利完成為期3天的首次航行試驗

  16日17時許,我國076兩棲攻擊艦首艦四川艦完成為期3天的首次航行試驗任務,返回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碼頭。

  伴隨著溫暖的陽光和徐徐的微風,海軍四川艦順利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此刻正緩緩駛向碼頭。四川艦滿載排水量4萬余噸,它獨有的雙艦島設計也讓這艘艦艇更容易被識別。四川艦還創新應用電磁彈射和阻攔技術,可搭載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兩棲裝備等。這次試航期間,對四川艦動力、電力等系統設備進行了一系列測試,達到了預期效果。

  自2024年12月下水以來,四川艦建造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順利完成系泊試驗和裝設備調試,具備出海試驗的技術條件。14日上午,海軍四川艦從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碼頭赴相關海域開展首次航行試驗,檢測驗證四川艦動力、電力等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后續試驗項目,將根據裝備總體建造計劃逐步展開。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11月14日16時40分,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身體狀態良好。

  14日14時49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之后,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推進艙分離,返回艙成功著陸,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并抵達著陸現場。返回艙艙門打開后,醫監醫保人員現場確認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身體狀態良好。

  接下來,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乘坐飛機抵達北京,進入隔離恢復期,進行全面的醫學檢查和健康評估,并安排休養。

  神舟二十號乘組3名航天員在軌駐留204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個乘組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紀錄,其間完成了4次出艙活動和多次貨物進出艙任務。在地面科研人員密切配合下,完成了涉及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的大量空間科學實驗和試驗。

  前期,在拍照判讀、設計復核、仿真分析和風洞試驗的基礎上,經綜合評估,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最大可能是受空間碎片外部沖擊導致,不滿足載人安全返回的放行條件。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繼續留軌開展相關試驗。根據計劃安排,后續將擇機發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

  世界最大高空風力發電捕風傘成功開傘

  11月12日,我國首個高空風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核心裝備——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風力發電捕風傘,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試驗場成功開傘,完成全部預定試驗內容并成功實現空中收傘。

  記者來到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全球最大高空捕風傘實驗測試現場,隨著直徑17米的氦氣球慢慢升空,牽引著展開面積達5000平米的捕風傘緩緩打開,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傘梯式陸基高空風力發電項目試驗取得重要進展。這個看上去像大風箏的捕風傘能夠在300米以上高空捕獲風能,再通過這條牽引纜繩,拉動地面的發動機轉動發電。此次試驗分別實現了5000平方米和雙1200平方米做功傘開收傘試驗。

  高空風能作為尚未規模開發的新能源“無人區”,具有風速高、風向穩定、風能密度大等優勢,蘊藏著巨大潛力。目前主要有陸基和空基兩種技術路線?栈呖诊L力發電是把輕型風力發電機搭載在輕量級飛行器上飛行,空中發電。此次試驗的是陸基高空風力發電,是利用在空中展開的做功傘捕獲風能牽引地面發電系統做功發電。

  我國完成第一階段6G技術試驗

  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了解到,我國已完成第一階段6G技術試驗,形成超過300項關鍵技術儲備。今年以來,6G推進組開展了沉浸式通信、無線智能化等五大技術方向的57項測試。目前6G已進入國際標準研究階段,預計2030年前后啟動商用部署。

編輯:張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