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6月18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州臺)聽講座,賽龍舟,包粽子……端午期間,貴州省內各地以不同的方式過佳節,抒寫端午情懷。
6月17號上午,“愛與詩的節日·端午漫談”主題講座在貴陽孔學堂開講,四川大學教授、詩人向以鮮圍繞端午節的來歷、風俗和意義等方面,為大家作了講解。向以鮮認為,節日中的“儀式感”尤為重要!耙驗檎嬲墓澣盏哪欠N文化、那種符號是通過儀式感來傳承下來的!
講座新穎的角度也引起了聽眾的共鳴。市民范女士說:“其實收獲還是很多,應該說這個老師他從一種儀式文化或者一種學術觀點來進一步地解讀端午節文化吧,知識還是比較新!
近日,黔東南州施秉縣涼傘苗寨熱鬧非凡,來自省內外各地的苗族同胞和游客歡聚清水江岸,共同見證隆重的獨木龍舟下水儀式。經過一年多的修建,涼傘苗寨失傳了280多年的獨木龍舟再現清水江。涼傘苗寨寨老龍通武說:“這個新龍舟搞來了,我們全寨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是高興的,你看今天來的大的有,小的也有!
清水江流域苗族獨木龍舟是由母子的獨木龍拼接而成,以男子身著盛裝站立進行劃槳競渡,注重祈求風調雨順的儀式和民族情感。龍舟重建活動發起人龍明開說,希望讓世人再覽清水江、巴拉河流域獨一無二的苗族獨木龍舟文化!拔覀冸p井是苗族獨木龍舟的發源地,我希望我們共同努力,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屯堡古鎮,家家戶戶在門口懸掛艾草、屋內灑雄黃酒,包粽子、解粽子。和其他地方加入綠豆、花生、紅棗等食材不同,屯堡人家的粽子以包白糯米為主。屯堡村民楊啟芬說:“現在這些年輕人喜歡包棗子、包臘肉、包香腸,原來我們老輩人都是吃這個原滋原味!
包好的粽子下鍋煮了以后,屯堡的當家女人就會利用這段時間將大蒜搗成蒜泥,混于雄黃里兌成雄黃酒,灑于房前屋后,辟瘟驅蟲。屯堡村民陳先松說:“千年的美酒造雄黃,今日造起雄黃酒,免得蚊子叮衣裳。灑雄黃的時候,蒜瓣一瓣一瓣的把那個皮剝掉,用一點雄黃酒來把它泡,蒜把它晾干。感覺今天吃膈食了,拿一瓣給你吃一下,它是通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