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我多背些詩,直播的時候就能說得更好,讓大家看看我們紅寺堡有多好!”……

在寧夏吳忠紅寺堡區弘德村幫扶車間,村民馬世英忙完自己的工作,加入銀發主播團隊參與直播帶貨。幫扶車間銀發主播團隊開播5年來,他們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作為當地特產品質最好的推介詞,展現出易地搬遷移民新面貌。

馬世英(右一)邊帶貨邊背詩(央廣網記者 齊平 攝)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曾被聯合國專家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通過生態移民、勞務移民等,將120余萬西海固群眾陸續搬遷到銀川、吳忠兩地,并設立閩寧鎮、紅寺堡區。作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區,紅寺堡區承載著20多萬群眾對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第一站就來到弘德村。總書記走進扶貧車間,同正在加工制作紙箱的鄉親們親切交流,在村民劉克瑞家,詳細了解家庭就業、收入、看病、社保等情況。總書記勉勵大家,搬遷后,更好生活還在后頭。希望鄉親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發揮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5年來,弘德村搭上紅寺堡區產業發展的快車,幫扶車間接到大量枸杞、黃花菜的包裝箱訂單,鄉親們的口袋也鼓了起來。“業余時間,我們教車間的老爺爺老奶奶背詩、寫字、學文化。未來,我們會在鄉村振興這條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弘德村幫扶車間負責人徐玲說。

劉克瑞用自家水窖中積攢的雨水澆灌花草(央廣網記者 齊平 攝)

弘德村劉克瑞一家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總書記在他家水窖旁噓寒問暖的場景。劉克瑞說:“以前在老家,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特別苦。搬遷后,雖然每家每戶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我不舍得浪費水,就挖了一口水窖,把雨水收集起來澆花、澆菜。沒想到總書記對這么小的事情都特別關心,我心里特別激動。”

近年來,弘德村的變化有目共睹,村里的學校享受到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全科衛生室讓村民“小病不出村”,連廁所都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務工、就醫、上學均步行可達,弘德村成為移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紅寺堡區村民采收葡萄(央廣網記者 齊平 攝)

與此同時,紅寺堡區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5.8萬畝,年產值30億元,帶動上萬人就業,撐起移民群眾致富的希望。“我們搬過來,在家門口種植葡萄就能掙錢,一年穩穩當當地能掙3萬元左右,開支也比以前少了。”紅寺堡區同原村村民童保林說。

“如今的紅寺堡,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人居環境舒適宜居,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葡萄酒產業初具規模,林下經濟多元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搬遷之初的近500元躍升至2024年的1.5萬元左右。在這片新家園,20多萬生態移民的根正扎得越來越深。”紅寺堡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紹東說。

總監制:駱紅秉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監制: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李暢 卜葉

采制:李暢 齊平 王煊赫(實習)

鳴謝:紅寺堡區委宣傳部

編輯:顧涵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