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霜打過后,咱就該收水稻了,好在現在機器已經陸續回來了。”11月3日,在東港市五四農場水稻種植戶劉希平家的田埂上,3臺收割機的轟鳴聲撫平了他緊鎖的眉頭。
10月中旬左右,東港市迎來初霜,水稻停止生長,本應進入收割高峰,卻因“鐵牛”在外打工而陷入停滯。“之前咱這兒的收割機大部分都去吉林、黑龍江了。”五四農場米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隋慶衛道出原委。
受氣候影響,吉林等地收割期要比丹東早約一個月,農機手利用這個時間差北上作業,既能提高農機利用率,又能賺取收入。一臺收割機每天大約可收割40畝水稻,每畝雇用費約為80元。北上一個月,扣除運輸、人力等成本,單機可賺五六萬元。這筆賬算下來,不少種植大戶愿意投資購機,讓“鐵牛”北上闖蕩。
“收割機在吉林作業期間沒想到遇上降雪,耽誤了工期。”隋慶衛解釋。這場意外的降雪打亂了整個收割時間表,東港的稻田只能靜靜等待“鐵牛”歸來。
面對特殊情況,東港市積極協調農機作業服務,在投入600余臺本地水稻聯合收割機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外省收割機100余臺,打響了一場確保顆粒歸倉的攻堅戰。與此同時,北上的收割機陸續返鄉,專門收割倒伏水稻的專用機械也調配到位。田野里的機器轟鳴聲漸漸密集起來。
11月初,五四農場終于變得忙碌起來。收割機在稻田里穿梭,金色的稻浪隨之消退,留下整齊的稻茬。望著田間高效作業的收割機和一車車承載著豐收希望的金黃谷粒,隋慶衛和劉希平也長舒了一口氣。(遼寧日報記者 李曼)
編輯:李子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