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沈陽市沈水灣公園云飏閣廣場,一場由省總工會主辦的“流動暖新”主題活動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集中入會儀式溫暖舉行。外賣騎手、快遞員和網約車司機們從工會干部手中接過“暖新禮包”,快遞員小劉高興地說:“加入工會,心里踏實!”
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會員總數已達49萬人。快遞員小劉這份踏實的歸屬感,正是遼寧工會系統破解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建會入會難題的生動寫照。
如何把奔忙于大街小巷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組織起來?遼寧省總工會借勢借力,推動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納入全省“兩企三新”等黨建重點任務中,并獲得專項支持。2024年8月,省總工會聯合15個部門出臺關愛服務新就業形態勞動者11條措施,形成多部門協同發力的強勁引擎。2024年12月,省總工會制定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工作8條措施,專班化推進建會入會、維權服務等專項行動。政策激勵同步發力,工會組織對符合條件的12家頭部平臺企業在遼分支機構,連續3年全額返還工會經費;對10人以上新建工會給予1000元至4萬元經費補助。
機制創新帶來工作突破,真金白銀的投入“點燃”了企業建會的熱情。一年間,各地工會因地制宜探索出企業“單獨建”、龍頭企業“牽頭建”、行業力量“推動建”的多元模式。
沈陽市工會組織在政府確定的21條重點產業鏈上,以華晨寶馬等頭部企業為紐帶,帶動上下游核心及配套企業同步建會,鏈上50人以上企業建會率達98%。在和平區,工會干部一家家走訪溝通,將散落的咖啡店、沐浴館員工組織起來,推動美團(遼寧)工會與咖啡、沐浴產業鏈工會成功攜手共建。沈河區建立“共建服務聯盟”,392家企業工會資源共享、活動共辦,形成互助共贏的生態圈。同時,沈陽市還緊盯平臺企業,與美團、滴滴等10家頭部企業“一企一策”簽訂合作備忘錄,為全省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數據顯示,頭部平臺企業在遼分支機構及關聯企業建會達600余家,目前建會率已超過80%,組織網絡正越織越密。
建會是起點,服務是紐帶。
“想入會?掃個碼就行!”在沈陽鑫鼎物流園的工會驛站,貨車司機劉佳指著墻上的二維碼說。他剛通過“遼工入會”小程序成為會員,緊接著就享受了工會流動體檢車的服務。“五年沒體檢了,這次查得真全乎!”他笑著說。
遼寧工會深知,吸引“流動的家人”,光靠便捷入會還不夠,更要靠實打實的服務。省總工會為此發布了23項服務清單,從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強化技能提升、提高服務水平、夯實陣地建設、維護合法權益、強化資金支持6個方面著手,內容包括職工職業技能競賽、移動體檢、職工互助保障、網上便捷服務,建立訴求表達直通機制、建立健全協商協調機制等。“流動暖新”品牌也隨之應運而生:流動體檢車開進園區,為司機們送上健康關懷;流動運動會開在街頭,讓騎手們卸下疲憊樂開懷;150余場流動主題活動,把法律咨詢、技能培訓、露天電影送到勞動者身邊。
“工會驛站就是我們的‘充電站’!”一位在驛站歇腳的外賣小哥指著墻角的急救箱和充電器說。如今,全省5079個工會驛站星羅棋布,重點區域15分鐘就能找到“歇腳地”“加油站”。
據統計,2024年,遼寧工會為相關活動累計投入資金3500萬元,惠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40余萬人次。
從沈水灣畔遞出的“暖新禮包”,到指尖輕觸的“一鍵歸家”;從黨政合力推動形成的機制創新,到“怎么有利怎么建”的靈活破題——遼寧工會以全鏈條、接地氣的工作機制,將奔忙于大街小巷的勞動者穩穩聚攏在“家”的港灣。而這份溫暖的守護,也正匯聚成推動實現全面振興新突破的堅實力量。
(遼寧日報記者 劉大毅)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