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該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圍繞鄉村振興發力,滿足農村基層和農民需求。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針對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大屯鎮2024年8月20日的洪災情況,由15名遼寧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組成的“潤心筑夢”支教團,以“線上生物科普+線下家訪互動”的形式,于2025年7月18日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三下鄉云支教活動,旨在提高鄉村學生的生態意識。團隊將專業生物知識與鄉村實際相結合,既通過云端課堂播撒科學種子,又以實地家訪筑牢教育溫情,為鄉村孩子們搭建起一座連接知識與生活的橋梁。
支教團來到葫蘆島市建昌縣大屯村進行線下家訪,連接課堂與生活。團隊成員走進學生家中,首先向家長了解學生關于生物知識的認知情況,隨后與孩子們一起觀察院子里的花草、墻角的昆蟲。在大屯鎮中心校學生劉斯含家,成員引導她記錄“家門口的植物生長日記”,并結合線上學到的“生態平衡”知識,解釋“為什么院子里的蜜蜂能讓花草長得更好”。
在走訪過兩家同學以后,支教團帶領兩名學生來到被大水沖毀的大屯村水上公園,曾經,這里河水充盈,周邊植被茂密,是附近居民休閑、孩子們觀察自然的好去處;如今,河道干涸,泥沙裸露,景象大不相同。其中一名團隊成員指著河床,向孩子們講述:“以前,這條河像大地的‘血管’,滋養著岸邊花草樹木、水里魚蝦,可當周邊生態被破壞,比如植被減少、垃圾傾倒,河水就慢慢‘生病’、干涸了。”孩子們盯著干涸河道,認真聆聽。
通過對比河道今昔,支教團把生態知識變得直觀可感。孩子們在行走中,懂得了保護自然植被、維護生態平衡,就是守護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這場河畔課堂,也在他們心里種下了生態守護的種子。在此次家訪中收集的鄉村生態素材,又被轉化為線上課堂的鮮活案例,用“村里小河的魚蝦變化”講解食物鏈,讓生物知識真正扎根鄉土。
支教團負責人介紹,這種“云端授課+線下家訪”的模式,既突破了地域限制,讓優質生物教育資源觸達鄉村,又通過面對面交流摸清了孩子們的學習需求。支教團根據家訪中了解到的“部分學生對自然充滿好奇但缺乏引導”等情況,及時調整課程節奏,在生物課中融入更多互動環節——讓孩子們線上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家鄉生物小故事”,用照片和文字記錄身邊的動植物變化。
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學生家訪,開展生物主題云課堂12課時,覆蓋當地120余名學生。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家鄉常見的20余種動植物,還學會了用科學方法觀察自然。(遼寧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