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沈陽故宮博物院“吉市”的非遺草木染展柜前,一方靛藍色的扎染絲巾在聚光燈下流轉著星辰般的光澤。精湛的技藝讓游客贊不絕口,而作品署名處的一行小字卻讓不少游客難以置信——“創作者:‘星星的孩子’非遺傳承人團隊”。

這是一個由22名“終身需要監護”的特殊非遺傳承人組成的團體,他們用草木染出的作品不僅入駐了福建博物院、廈門大學,還斬獲全國工藝美術大獎,更在直播間創下3分鐘售罄的紀錄。而這一切的起點,源于一位母親15年的執念:“我要讓我的孩子,和像她一樣有殘缺的孩子,活成光。”

冰裂:命運在3歲寒冬按下暫停鍵

2012年的冬天,醫院診室里溫暖如春,卻驅不散王艷秋心頭的寒冷與絕望。3歲的女兒夢夢蜷縮在診室角落,對醫生搖晃的玩具鈴鐺毫無反應。診斷書上“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字樣像一柄冰錐,直擊心底,將這位母親記憶中的溫暖畫面擊得粉碎——那個能完整背誦《唐詩三百首》、會撲進她懷里甜笑的小天使,突然關閉了與世界對話的通道。走出醫院的大門,望著懷抱中女兒天真而漠然的臉龐,王艷秋再也抑制不住,眼淚洶涌而出。豆大的淚珠一顆一顆地落在女兒的臉上,卻沒能激起她一絲一毫的反應,那一刻,寒冷伴隨著絕望灌滿了王艷秋的心房。

隨后,王艷秋帶著女兒跑遍了全國各大醫院,得到的答案卻始終如一:自閉癥無法治愈,只能終身康復干預。無奈之下,王艷秋慢慢地接受現實,帶著女兒到撫順市殘聯進行康復訓練。

“她甚至認不出鏡子里的自己。”王艷秋把額頭抵在康復訓練室的單向玻璃上,看著女兒機械地重復拍手動作。治療師說這是“刻板行為”,她卻在這單調的節奏里聽出了命運的無常,眼淚在冰冷的平面上暈成咸澀的冰花。

“她需要一個能對話的人。”當康復遇到瓶頸后,王艷秋反復思考得出了這個解決問題的答案。為了走進夢夢的世界,王艷秋想了一個“笨法子”,模仿夢夢。不管她大聲哭鬧,還是滿地打滾,王艷秋都會像鏡子一樣跟她做出一樣的行為動作。不難想象,大庭廣眾之下,這樣的行為會令王艷秋多么尷尬和難堪,但她義無反顧地堅持下來,“我不知道夢夢的世界里有什么,但我的世界里只有夢夢,我只是夢夢的媽媽。”終于,夢夢慢慢“發現”了王艷秋,目光會時不時地掠過她,在王艷秋的身邊時,也總會顯得格外安靜乖巧。

沒想到的是,轉機居然藏在桌布下面。一個周末,家里來客的喧鬧讓夢夢鉆進了桌底,王艷秋跟著也擠進這個由垂落桌布圍成的私密空間。在靛藍格紋布的陰影里,母女倆的目光第一次相遇。王艷秋說,當時覺得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只有她和女兒心意相通。當王艷秋的眼淚滴在女兒手背時,夢夢突然伸手觸碰她的睫毛,輕輕地說:“媽媽。”這句跨越1000多個日夜的回應,讓逼仄空間里的王艷秋幸福得泣不成聲。

浸染:草木深處的重生密碼

“那時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不在了,夢夢該怎么辦?”王艷秋的聲音微微發顫。她經歷了無數個不眠的夜晚。對孩子未來的擔憂成為她解不開的“心結”。

“我想給她找個事做,讓她和其他孩子一樣。過有意義的人生。”2016年,王艷秋帶著迷茫走進撫順市殘聯,相關負責人熱情地接待了她,并為她推薦了琥珀雕刻、刺繡、草木染等項目。

王艷秋用兩年時間逐一嘗試,最終,她選擇了草木染,她說就是人生的緣分。2018年,她在云南草木染非遺傳承人的家里看到,板藍根的靛藍、蘇木的絳紅、姜黃的明黃……天然植物染料的色彩在布料上流淌,如同無聲的詩句,“就是它了!”她攥緊布料,仿佛攥住了命運的橄欖枝。

最初,王艷秋的家便成了草木染的工作室,在這里開始了她的“逆向康復”。唐氏綜合征患者佳佳是最早加入團隊的成員,開始時,他不會使用皮筋,連最簡單圓扎法都無法完成。王艷秋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陪他練習,“教女兒寫字時,一個‘一’字我教了1000遍,我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如果教他們1000遍仍然學不會,那我就教1001遍。”整整學習了三個月,佳佳終于可以一只手熟悉地使用皮筋。

自閉癥患者香香剛剛加入團隊時,對陌生環境極其敏感,一旦發現有人注意到她便會大喊大叫,哭鬧不止。每逢這時,王艷秋就會坐到她身邊,用充滿溫暖和愛的眼神注視著她,直到她慢慢平靜,然后拉著她的手,一點點觸碰布料、染料,經過5年的磨合,現在香香總能做出一些令人驚艷的作品。腦癱患者小銘右手反轉,做精細行為時,無法正常使力,開始連拿布都成問題,王艷秋耐心地指導他學習左手操作,經過半年的刻苦訓練,他現在徹底變成了“左撇子”……

就這樣,王艷秋的團隊成員從1名慢慢增加了22名,在她的悉心指導下,所有成員都通過了市級非遺傳承人考核,重新定位人生。2022年,撫順市殘聯為王艷秋特批了一間免費培訓室作為工作室,團隊工作環境大大改善,王艷秋介紹說,草木染大致分為準備、染色、固色、后處理等四大環節,數十道工序,即使對于正常人來說,掌握這項技術也絕非易事,在團隊里,大家分工協作,各展所“長”,孤獨癥成員負責需要極致專注的圖案設計,智力障礙者掌管程式化的浸染流程,腦癱患者不由自主地手部震顫則被轉化為獨特的“生物扎法”。

2022年的非遺傳承人考核現場,捧著這些非遺作品,專家的手微微顫抖。香香用游標卡尺校準的扎點,在布料上呈現完美的幾何陣列;腦癱患者小銘左手打出的褶裥,竟比機器壓制的更富韻律。主考官在授證儀式上贊嘆:“這些作品是對生命的致敬。”

固色:照見靈魂的星空

世界為你關上一扇門,必將打開一扇窗。2023年,王艷秋成功注冊了“星星的孩子”品牌。她說,“星星的孩子”就是命運送給團隊成員的禮物。

王艷秋認為,她的團隊始終是個“幸運兒”,無論是社區活動,還是參加過的展會,他們總是能得到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在沈陽故宮博物院“吉市”里,經常奪得“銷冠”。“即使遇到惡劣天氣,沒有游客,但來訪的記者或者參展商也會成為我們的顧客。”

2024年對于王艷秋和“星星的孩子”團隊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們的作品獲得全國工藝美術大賽銅獎,進駐福建博物院、廈門大學、沈陽故宮博物院。

提起與博物院和大學之間的緣分,王艷秋笑著說:“其實這一切都是命運的饋贈。”她在福建博物院參觀時看到琳瑯滿目的文創作品,便聯想到了自己團隊的作品,她找到文創中心負責人,主動表明身份來意,有感于王艷秋的大愛與團隊的特殊性,文創中心負責人欣然同意與王艷秋意向性合作。隨后,王艷秋又找到廈門大學文創店,整整等了三天,最終得到了合作的機會。

回撫順后,王艷秋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新的創作主題,以鳳凰花為元素,結合福建博物院和廈門大學所需的展品特點,創作了一系列香囊、孔雀瓶等工藝品。當這些展品在福建博物院和廈門大學文創店展出時,贏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評,一度脫銷。

在“星星的孩子”工作室,每張工作臺旁都有一枚圓鏡。每當成員完成作品,王艷秋便帶他們駐足鏡前:“看,笑著創造的你多美。”曾躲避目光接觸的孩子們,如今會指著鏡中倒影介紹:“這是最美的我。”在42歲學員大軍的鏡框邊緣,貼著他手寫的便簽:“今天幫香香設計了新紋樣,我好像開花了。”

今年3月,王艷秋的團隊又開拓了新的銷售領域,在抖音平臺開起了“直播”,當天,粉絲破千。3月21日,直播鏡頭前,39歲的智力低下患者鑫鑫正在小心翼翼地用針線將布料縫成她想要的形狀,再泡進由板藍根、蘇木、姜黃、薯莨等中藥材調成的染料里。鑫鑫說,染好后,它們會成為向日葵的花蕊。這套源于新石器時代的草木染技藝,如今已成為“星星的孩子”這個特殊群體的“表達密碼”。一幅幅作品在這群特殊的非遺傳承人手下次第綻放,那些曾被定義為“殘次品”的人生,終于用15年光陰完成了對世俗偏見的滌染——以傷痛為染料,以堅韌為底布,最終在命運裂縫里,描繪出一片星空。

每道褶皺都是生命痕跡的拓印。“星星的孩子”工作室的白墻上,掛著22幅鑲框的“失敗作品”:歪斜的扎痕、暈染過度的布料、錯位的縫線。王艷秋說這是刻意保留的“生命年輪”,那是團隊成員最初的“痕跡”。“完美是工業品的標準,而真正的價值,往往藏在最樸拙的褶皺里,是一次又一次不屈的嘗試,是一點一點向好的軌跡。”當我問及未來,她滿懷憧憬地說,世界這么大,我要帶我的團隊去看看,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的作品。(撫順市委宣傳部)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