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一周去3次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不一定是大熊貓“狂熱愛好者”,還可能是一名英語導游——最近一次,林倩美在早上7點前趕到基地門口等待和外國客人匯合。不管來自哪國,“大熊貓這個景點肯定是必去的”,下一站則有可能是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溝的其中之一。有過境旅客落地后,“第二天看個熊貓”就要飛走。

  今年5月首發的成都赴新疆“熊貓專列”上,境外游客占比近六成。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外國人入出境數量穩步增長,達到3805.3萬人次,同比上升30.2%;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1364萬人次,占入境外國人的71.2%,同比上升53.9%。進入“暑期檔”,“中國游”熱度仍在持續。

  一批年輕人正在涌入這股熱潮中“掘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社交媒體上的入境游交流群里,尋找各地地接、英語導游的消息不斷。在熱門入境游目的地城市,不少年輕人開始創業,“帶著老外Citywalk”、騎行、吃本地小吃成了新生意。上海“東行記Eastbound and Beyond”聯合創始人蔣希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導游會帶著外國游客參觀人民公園的相親角,在復興公園,上海阿姨邀請游客跳起廣場舞。

  中國旅游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4—2025》顯示,入境游客需求多樣,推動旅游供給向多元化發展。面對入境游散客化、目的地小眾化、體驗內容生活化等變化趨勢,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系主任、MTA項目主任孫云龍認為,年輕人敏銳捕捉并接住了外國游客的需求。他提到,中青年外國游客獨立性強、追求個性化體驗,傳統的標準化旅游產品不能滿足,“這塊市場發展得非常快”,給年輕創業者帶來了機會。

  “越來越多的客人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他們希望在上海生活的幾天里,能感受本地人的生活和節奏,這對我們這些(旅游)行業的從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蔣希說,這也意味著,更多外國游客在旅行中認識到真實、立體的中國。

  中國之旅開始追求“Local”

  學英語專業的歐彤大二時就有當英語導游的想法,盡管當時入境游市場并不像今天,但這份職業挺符合她“理想中的狀態”,她喜歡自由靈活的工作方式,也享受和外國友人分享交流的狀態。今年快畢業時她向一家北京旅行社投遞簡歷,加到負責人微信后就被問:“明天(5月2日)能帶團嗎?”

  近兩個月,歐彤接觸到不少來自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的客人,大多是5人以內的“商務團”。她了解到,客人們因與中國公司的合作而來,在出差之余安排了游玩。旅行社會根據對方需求和時長提供定制團服務,“一般都會選擇故宮、天壇這種著名景點”。

  歐彤發現,這類客人以30歲到50歲男性為主,聯系旅行社、包車出行、走經典路線,曾經是他們普遍的選擇。但她的朋友正在做的一個創業項目是,創立一個自由定制旅行計劃的平臺:“客戶可以在平臺上選擇各種需求,比如說想去體驗非遺、想去看一場演唱會,他可以給出所有個性化的需求,平臺為他出一個行程。”

  《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報告2024—2025》顯示,2024年,北上廣深的入境游客接待量均接近或超過400萬人次。

  在上海工作數年的蔣希和3個熱愛旅游的朋友都步入而立之年,選擇在2024年合伙創業。“現在有很多人圍繞入境游創業,有一類創業者只做前端獲客,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中國各個城市的視頻,但是其實并沒有承接客戶的能力。他們在獲客后,再來找一些地接社接待客戶。”蔣希的團隊選擇做旅游產品,現在圍繞上海、蘇州開發了8個產品,每個月能接到25單左右。

  “我們要避免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如果(外國游客)參加別人的產品也能夠得到一樣的(體驗),我們做就沒有意義了。”蔣希說,希望給外國客人提供有溫度、有深度的城市體驗,而非純打卡觀光。

  蔣希團隊受歡迎的產品之一是水鎮游。研發過程中,團隊跑遍了上海所有的水鎮,最后選定一個叫“楓涇”的小鎮。“游客不是很多,而且真的有生活氣息,有人在水邊洗衣服。”還有一個騎小電動車探索老上海的項目,游客們穿行在近代上海建筑周邊,尋找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在一份面向外國客人的項目單上,最醒目的字符是“Explore the City Like a Local(像當地人一樣探索城市)”。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王笑宇研究員指出,入境游市場新特點之一是“區域下沉”——重慶、哈爾濱等非傳統熱門城市訂單增長顯著。在重慶創業的陳銘把重慶的爆火歸功于短視頻,在他創立的“240 hours in China”網站上,體驗“IShowSpeed’s Chongqing Day tour(甲亢哥的重慶一日游)”項目也獲得頗多好評,不少外國人正是在美國網紅“甲亢哥”的直播間了解重慶,因此選擇復刻他的旅游路線。一名意大利游客評價:“重慶是一個廣闊而復雜的城市,在當地導游的帶領下徒步探索是真正體驗它的最佳方式之一。”

  標準化和定制化的入境游產品都被需要

  “對于外國年輕人來說,會覺得在中國就像玩游戲一樣,會有很多新挑戰,他們對于在手機上下載App、增添新功能并不排斥。”孫云龍接觸的外國年輕人對新學會使用的軟件都贊不絕口。但一些老年外國游客因為不習慣數字工具等原因仍會選擇傳統的旅行社“包辦”的旅游形式。

  作為導游,林倩美發現外國游客對探索中國抱有強烈意愿。來自歐洲一些國家、印度、尼泊爾的不少客人,感受到來自高樓大廈的視覺沖擊。“有客人問我,為什么中國的基建速度會那么快?”還有客人對酒店的送餐機器人好奇,專門請她幫點一份外賣,讓機器人送到房間。針對更想了解當地文化、生活飲食習慣的外國游客,旅行社在行程中安排了逛居民區菜市場、公園,喝成都蓋碗茶的環節。

  “年輕游客對互聯網工具掌握得比較熟練,資訊渠道非常多元,他們比較傾向于小團隊,甚至是自助游,需求端發生了很大變化。”孫云龍曾出版專著《定制旅游》。他向記者解釋,游客到中國來希望與當地社會更好地互動交流,會選擇臨時在中國參加一些短期產品項目,呈現“碎片化”的特點。他認為,這類群體盡管單體體量小,但是數量規模增長很快,而且往往有比較強的傳播能力。然而,不少傳統旅行社因為這類業務成本高但利潤低而不愿去做,市場供給不足形成“真空”,為當前火熱的入境游創業提供了機會。孫云龍強調,“這兩塊市場并不沖突,關鍵在于怎樣區分好”。

  對于入境游創業者,孫云龍提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文化主題,在歐美國家,這種臨時收客的主題化城市路線已經很成熟。目前,國內市場還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收費不高,另一方面,用戶沖著個性化服務而來,期待值會更高。不過,他也認為,年輕一代的消費習慣變化正在慢慢培育定制游、小眾旅游的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很大。

  王笑宇認為,當前的入境游創業需要進一步細分客源地、細分客群,做出更多元的產品。比如,很多歐美客群不了解中國的社區文化,因此對“煙火氣”感興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社區文化與中國相近,游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感興趣。同時,針對“快閃”游客需求的半日游、一日游產品開發也要跟上,他以日本東京的“快閃產品”舉例,游客一天內就可以到8個景點快速打卡。

  為外國人來華做更多“適配”

  陳銘曾經在國內知名旅行公司的海外事業部擔任交互設計師,創業之初,他在國外論壇收到幾百個關于中國游的問題,多數提問是關于地點推薦和行程安排。他本來想設計軟件,利用AI幫助游客搜集信息、規劃行程。

  “開發暫停了。”他意識到這不是市場最緊急的空白,很多基礎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他的創業轉向提供線下服務。他的團隊在重慶開發了社區徒步、山城徒步、“和當地人一起享受火鍋”、夜生活、重慶小面烹飪等特色活動。

  他將負責組織這些活動的人稱為“Host(主辦方)”,提供明確的主題和產品,同時也要具有人情味。他認為,擔當好這個角色需要對本地文化非常了解,自己創業想擴展到其他城市,早晚會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一方面我們團隊會做調研,另一方面就是去找到當地合適的人,或者讓這些人找到我們”。創業的這段時間里,這位曾經的交互設計師發現更多中國應用推出了英文版,“我們的互聯網開始意識到,外國人會來中國,我們需要為他們做一些適配”。

  某種程度上來說,所有入境游從業者都在做著“適配”“轉譯”的工作。林倩美能回憶起的有趣翻譯是要向外國游客解釋四川方言的兩個詞匯“耙耳朵”“巴適的板”,分別指的是順從妻子的丈夫,和傳達滿意、舒適的感受。提到“耙耳朵”,她向外國游客解釋:“不是說我們的女性有多強勢,實際上是男性對女性的一種尊重,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2024年,她選擇從中文導游轉做英語導游的重要原因是,她喜歡帶著外國游客親眼見到真實的中國。

  “雖然我覺得(旅游業)是個挺辛苦的行業,你做的是一單一單的小生意,但是你最后得到的反饋慢慢地疊加起來,還是會給人很大的成就感。”蔣希告訴記者。

  孫云龍認為,一些“適配”還需要繼續提升。國別、語種復雜的散客大量入境,對旅游業的接待服務能力提出新考驗,“隨著市場不斷發展,(相關人才)缺口會越來越顯著”。王笑宇指出,各地推出的入境游激勵政策也應隨著散客化而改變,要真正“獎勵到末端”,獎勵真正帶來游客的渠道或平臺。

  蔣希在創業過程中認識到,與其說這是一個“旅游者定義旅游業”的時代,不如說旅游是一種“共創”,“我們是和客人一起創造了他們在上海的體驗和故事,而不是我們主導他們去做一些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了解了我們,也更了解了中國,我們也能夠更理解他們是怎么看待我們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宇龍 記者 王聰聰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7月31日 07版

編輯:馮儀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