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在中國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論斷重新錨定了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的價值坐標。二十年山河煥顏,“綠色資本”實現價值躍遷,催生了一場靜水深流的產業革命,更在全球環境治理的星圖上點亮了東方智慧。
“兩山”理念是一場深刻的產業價值重估。“綠水青山”代表生態價值,“金山銀山”代表物質財富,而“就是”二字,精辟道破二者的辯證關系。過去,森林、濕地、河流等自然資源被視為“免費”或“無價”,如今成為了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生態資本”。高耗能產業逐漸退場,綠色新產業漸次崛起。隨著公眾理念變化和產業發展,過去容易被忽視的“綠水青山”,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無價之寶”,發展與保護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
森林碳匯、濕地凈化、生物多樣性庇護……這些“沉默的財富”,正通過生態補償、碳匯交易、綠色金融等創新機制,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綠色資本”。深圳國際低碳城探索的綠電市場化交易,福建三明進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各地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治理從“資源管理”向“價值管理”躍遷,為綠色產業發展打造價值坐標。綠水青山不再僅是“風景”,也已是蘊藏無限潛能、關乎未來國力的基礎性戰略資產。
從綠色理念重塑到產業體系重構,這場變革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綠色經濟生態圈。經過治理、利用,一些被遺忘的生態資源煥發活力,成為生態旅游的“聚寶盆”、綠色產業的“孵化器”。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培育了經濟林、木材加工、康養旅游、林下經濟四個萬億級產業支柱,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000萬人;2024年全國生態旅游游客量達27.61億人次;環保產業亦從“幼苗”成長為產值超十萬億級規模的“參天大樹”,并預計在2030年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我國綠色信貸余額約40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累計發行4.3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綠色主題基金存續規模約1萬億元;綠色保險保費規模已達數千億……“護綠換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綠水青山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綠水青山的增值曲線,就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上揚線。“兩山”實踐讓中國在歷史性轉型中蹚出了綠色增長新路,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可復制的產業轉型范式。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全球協作、光伏援助項目,彰顯負責任的大國擔當。“美麗中國”的產業圖景徐徐展開,世界愈發清晰地看到——綠水青山蘊藏的不只是詩意棲居,更是引領未來的澎湃經濟動能。
綠水青山這本“賬”,不僅是“經濟賬”,更是“社會賬”和“未來賬”,算的是高質量發展的真金白銀,是子孫后代的永續福祉。這不僅是中國的選擇,也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央廣財經評論員 牛谷月)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