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產業興旺,根基在土。湖南省機場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機場集團)駐窩勺社區鄉村振興工作隊進駐伊始,便帶著“找準路子、用準方法、育準能人”的初心沉下身子——他們深知,唯有摸清社區的產業脈絡、資源稟賦,才能讓黨建引領的“引擎”精準發力,讓鄉土能人的“火種”燎原成勢。
覓才于田間:在產業摸排中發掘“技術能人”
工作隊走訪現場(湖南機場集團 供圖)
工作隊進駐后,首要任務便是摸清“家底”。鄉村振興需精準施策,必須先掌握社區的產業基礎、資源分布與群眾需求。工作隊成員分片走訪,進農家、入田間、看產業,詳細記錄土地狀況、現有產業規模、村民技能特長,尤其聚焦有潛力卻未發力的領域。
隨著走訪深入,窩勺社區的產業輪廓逐漸清晰:傳統種植占比大,特色產業匱乏,蠶桑雖有基礎,卻因規模小未成氣候。梳理產業脈絡時,桑園里一個清瘦的身影頻頻映入眼簾——晨曦中察看桑苗長勢,蠶房里調試溫濕度設備,田埂上示范喂蠶技巧……此人便是石建良,一位與蠶桑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苗家漢子,成了工作隊摸排產業時繞不開的關鍵人物。
識才于微末:從“義務管家”里看到黨員本色
有人說他“傻”——養蠶賺的錢全交集體,自己當“義務管家”;有人說他“犟”——十年如一日守著蠶房,一鋤一稿挖開桑溝。帶著好奇,工作隊走進了石建良的桑園和蠶房。
石建良在蠶室工作(湖南機場集團 供圖)
那是一間收拾得干凈利索的標準化蠶室,溫濕度計掛在顯眼處,消毒記錄密密麻麻記了好幾本;桑園里的桑樹行距整齊,葉片肥厚,一看就是用了心的。更讓工作隊動容的是村部的賬本:從2010年至今,石建良上交集體的蠶繭收入一筆筆寫得清楚,累計已有數十萬元,而他自己,除了買桑苗、蠶種的成本,分文未取。
“這些都是集體的,我是黨員,就該多擔點。”面對工作隊的疑問,石建良說得樸實。那一刻,工作隊讀懂了他“傻”背后的赤誠,“犟”深處的擔當。他們深知,鄉村振興需要這樣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的黨員,需要這樣能扎根泥土、啃硬骨頭的“土專家”。工作隊當即決定:把石建良作為社區黨員干部典型來培育,讓他的精神成為帶動更多人的“引擎”。
蠶室中的蠶(湖南機場集團 供圖)
興才于共富:50畝新桑園里的振興藍圖
發現了好苗子,更要用心澆灌。工作隊知道,石建良的經驗靠的是“土法摸索”,要讓蠶桑產業真正提質升級,還得給他“搭梯子”“送東風”。看著石建良帶動4戶脫貧戶在家門口就業,每月增收超千元,工作隊有了計劃:產業要壯大,規模得上去。經過多次調研論證,工作隊經村支“兩委”商議后決定——擴大桑園50畝!
這個決定一宣布,石建良眼里的光更亮了。“工作隊幫我們算過賬,50畝新桑園一年能給集體多增收10萬多塊,還能再吸納10個鄉親務工!”他逢人便說。目前,工作隊已協調省銜接資金,用于新桑園的土地流轉、優質桑苗引進,預計今年秋收后就能栽下新苗。
工作隊成員在桑園考察(湖南機場集團 供圖)
夕陽下,石建良帶著鄉親們在桑園的土地上平整田壟,身影雖瘦,卻透著一股子勁。作為駐村工作隊,他們深知,培育一個石建良,就是點亮一盞燈;壯大一片桑園,就是鋪就一條路。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工作隊要做的,就是發現更多這樣的黨員帶頭人,讓他們像石建良一樣,把根扎在鄉土里,把光灑在共富路上,用“金絲銀線”織就窩勺社區更美的明天。(袁燦 蔣智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