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永州4月22日消息(記者黃珂嵐 通訊員周文 陳麗華) 時下,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千家峒瑤族鄉劉家莊村的白首烏種植基地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忙碌地進行著打洞、栽苗、覆土等一系列精細的工序,他們的動作嫻熟而有力,仿佛在播撒著希望的種子。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被瑤民譽為“山中仙草”的白首烏,如今正通過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農戶在基地種植白首烏(央廣網發 吳雨晴 攝)

千家峒瑤族鄉憑借其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創新性地構建了“規模種植+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12年,返鄉創業的盧世旺成功攻克了野生白首烏的馴化技術難關,實現了人工栽培的突破。他采用有機種植標準,建立了從種苗選育到采收加工的全程可追溯體系,確保每一株白首烏的品質上乘。如今,基地的種植面積已達200余畝,畝均產值超過2萬元,年總產值更是突破了300萬元大關,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深受市場歡迎。

工人在工廠加工、包裝白首烏(央廣網發 吳雨晴 攝)

在政產學研的協同創新推動下,白首烏產業鏈不斷向價值鏈高端延伸。通過與湖南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已成功開發出白首烏固體飲料、口服液、養生茶飲等六大類共計12個深加工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市場供給,更顯著提升了原料的附加值。

盧世旺介紹,經過精深加工后的白首烏產品,附加值提升了近20倍。以固體飲料為例,公司的年產值已達到了億元規模,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當地還創新性地推出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通過構建“種苗供應—技術指導—保價回收”的服務體系,確保了農戶的穩定收益。村民劉秀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不僅在基地務工每天能獲得100元的收入,自家種植的2畝白首烏年收成也超過了萬元。目前,全鄉已形成265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帶動了200余人就業,40余農戶實現了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的目標。

千家峒瑤族鄉黨委書記曾志文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品牌建設,打造白首烏地理標志品牌。同時,計劃建設集種植示范、產品研發、康養體驗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讓這株千年瑤山仙草煥發更大的富民效應。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傳統資源,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將激活乘數效應,為這片土地演繹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樣本。”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