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奮進三湘,潮涌園區。央廣網湖南頻道推出《走進園區看企業》欄目,深入湖南各產業園區一線,記錄項目建設的熱火朝天,聆聽企業生產的鏗鏘足音,展現三湘大地高質量發展的蓬勃脈動。

央廣網郴州10月29日消息(記者 楊清)“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李白的這首詩仿佛就是為今日嘉禾所作。

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塘村鎮工業園,湖南精工鍛鑄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董事長雷衍發正自豪地向客商介紹,“這是我們為新能源汽車生產的電機軸”“這是我們為特斯拉汽車生產的門鉸鏈”。

而在另一處的坦塘工業園,湖南鑫泉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廠房內,機器聲不絕于耳,工人們來回穿梭,操作設備加工模具,一幅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這家企業二期項目從2023年11月啟動到2024年10月完工投產,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預計將新增生產總值1.8億元。

千年鐵水澆鑄出現代化產業集群。從古老的打鐵技藝到如今的“中國精鑄小鎮”,嘉禾人用千年不熄的爐火,鍛造出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產業轉型:從“小五金”到“大機床”

嘉禾鑄造起于秦漢、發于南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歷經兩千年傳承發展。

在嘉禾縣塘村鎮流傳著一句老話:“家有打鐵郎,不愁沒婆娘;家有打鐵工,鍋子不會空”。這里的鑄鍛造產業已有近千年歷史。

當地針織企業(央廣網發 鄧和明 攝)

20世紀90年代,嘉禾鑄鍛造呈現“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壯觀景象。近1000家企業遍布塘村、袁家等特色村鎮,生產的五金、工具、刀具等產品暢銷全國。

然而,傳統鑄鍛造工藝能耗高、產品附加值低,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

為此,嘉禾縣積極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與科研院校合作,引入先進設備與工藝。

蛻變發生在21世紀初。嘉禾縣建立了湖南省唯一的鑄造特色工業園,為企業涉足汽車配件、數控機床、精密機械等高端設備制造領域提供平臺。

“江南鑄都”“中國鍛造之鄉”等稱號,彰顯了嘉禾在鑄造行業的地位。

嘉禾縣福順機械實業有限公司(簡稱福順機械)的轉型很有代表性。該公司原先主要產品是通風系統鑄件,隨著市場變化,公司果斷組織技術力量攻關廣東凌霄泵業鑄件,現轉為生產深井泵、污水泵、增壓泵等配件。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福順機械已成為凌霄泵業的最大供應商。

今年10月,湖南省大前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26米超大型雙動柱龍門加工中心在嘉禾高新區正式下線——這不僅填補了嘉禾縣在超大型智能裝備研發制造領域的空白,更成為嘉禾傳統鑄鍛造產業向新質生產力跨越的關鍵標志。

科技創新:智能鑄造驅動高質量發展

在湖南精工鍛鑄科技有限公司,兩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小巨人”的金字招牌格外醒目。

一家地處內陸小鄉鎮的鍛造企業,如何成為國際大品牌的供貨商?雷衍發告訴記者,當初有30家企業進入特斯拉的視線,根據特斯拉提供的圖紙和要求,精工鍛鑄第一個做出了樣品,在30家企業中脫穎而出。

當地企業鑄造的各類汽車配件(央廣網記者楊清 攝)

科技創新是嘉禾鑄鍛造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嘉禾縣成立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構建縣委領導、專班調度、部門主抓、上下聯動、創優求特的科技創新發展格局。

投入是實實在在的。縣財政每年投入科研經費4000萬元,帶動全縣每年投入研發經費4億元以上。近五年,累計投入技改資金超10億元,更新鋼殼中頻電爐178座,新上自動化、半自動化生產線46條。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全縣鑄造業平均節約人力成本45%,降低能耗7%,生產效率提升15%。

在湖南巨人機床集團有限公司,600余名員工中,中專以上學歷人員占30%,專業技術人員占40%。公司擁有15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項發明專利,2015年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今年9月,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嘉禾縣飛恒合金鑄造有限公司研發的高鉻鑄鐵基復合陶瓷耐磨材料,又獲得湖南省先進制造業高地專項資金“五首”獎勵。小鎮鐵匠正逐漸轉變為技能型工匠。

集群發展:打造高質量“中國精鑄小鎮”

嘉禾縣布局“兩園一鎮”,創建“五好”園區,大力實施“產業強縣”戰略。形成了以鑄鍛造為主導產業、裝備制造為特色產業的“一主一特一輔”產業格局。

目前,嘉禾縣有鑄鍛造企業135家,其中規上企業87家。年產能超5萬噸的企業2家,形成了產業“特而精”、功能“聚而全”、創新“廣而優”、產品多元化的特色產業集群。

2024年郴州市現代裝備產業招商推介會暨產需對接會在嘉禾縣成功舉辦,數控機床、銑床等裝備制造產品精彩展出,達成產銷戰略合同61.2億元。現場簽約招商合作項目6個,簽約金額29.9億元。

園區建設是集群發展的基礎。嘉禾縣每年投入2億元以上,一體推進坦塘工業園、塘村精鑄小鎮等建設。目前,已建成園區面積7.2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園區現有企業142家,在建企業26家,簽約企業29家。

富民強縣:產業振興助推全面發展

鑄鍛造產業已成為嘉禾富民強縣的首位產業。該產業每年為當地提供1萬余個就業崗位,有助于吸納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在塘村鎮,“精鑄小鎮”有規模以上鑄造企業28家、鍛造企業8家、商貿企業4家。

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了6500余名外來務工人員。

在坦坪鎮大屋地村針織車間,一位村民大姐笑著說:“在家門口的針織車間上班,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每月還能掙四五千塊錢。”

今年,嘉禾創新推行針織產業“總部入園區、分廠到鄉鎮、車間進農家”模式。49家針織企業扎根鄉村,帶動2500余人就業,預計為農民增收超8000萬元。

產業效益同樣顯著。五年來,全縣鑄件平均單價從6800元/噸提高到11500元/噸。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制造業稅收完成10962萬元,同比增長17.37%。

如今在嘉禾高新區,數控機床抱團項目、鑫泉科技三期項目及南宏科技二期項目等建設現場一片繁忙,工人們正搶抓工期,力促項目早日完工。

那熊熊燃燒的爐火,不僅鑄造出精美產品,更點燃了小城的發展熱情,照亮了未來之路。

編輯:黃珂嵐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