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從《詩經》故里走出的科學家,用20年時間,他把科研“冷板凳”坐熱了,不僅改變了世界對DNA的認知,也讓中國的生物合成技術,有了領先世界的底氣。科學家的浪漫,是把“根”種進故鄉的土地。跟隨《回家》的腳步,總臺主持人王寧記錄鄧子新院士,重返湖北房縣的動人旅程。
來自《詩經》故里的科學家
文學教他以詩意的眼光看世界
回到熟悉的土地,鄧子新回憶自己曾是生產隊的“工分大王”。
在湖北房縣生物合成創新城里的實驗室里,鄧子新正指導團隊成員突破高端酶制劑量產前的技術難關。這是他反哺家鄉,以一腔熱血建立起來的事業。一線生產技術難題解決之后,鄧子新終于得以歸鄉小憩。在清晨,他的身影出現在了家鄉的田間地頭。這片土地,留下他少年時揮灑的汗水,這片土地,給予他最原始的生命啟示。
詩經故里,文學教他以詩意的眼光看待世界。
中學老師眼里的鄧子新長啥樣?一起揭秘
位于鄂西北的房縣,藏著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這里是《詩經》采集者尹吉甫的故里,“黍稷方華”的詩句在黃酒壇里窖藏千年,這里也是鄧子新生命的原鄉。走在西關古街的街道,聽著姑娘們吟唱詩經歌曲,鄧子新院士不由吟誦起《詩經》的詩句。家鄉的文化底蘊給了他一顆熱愛文學的心,年輕時的鄧子新是標準的“文學青年”,他頻繁給報紙、雜志投稿,希望能夠發表。至今提起自己的文章刊登在《鄖陽報》上,他仍是掩不住的興奮,而深厚的文學根基讓他通過高考,上了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坐熱20年冷板凳
改變世界對DNA的認知
盡管學界曾認定DNA是“最穩定的遺傳密碼載體”且結構純粹無雜,但鄧子新團隊自1998年研究大腸桿菌時反復捕捉到的異常——優化提取工藝仍殘留0.1%硫含量偏差且硫精準修飾特定堿基C6位——最終揭示了DNA存在硫修飾。
揭示了DNA存在硫修飾!鄧子新在質疑聲中啟程,用20年時間把冷板凳坐熱。
從“DNA硫修飾?聽起來像天方夜譚”的質疑聲中啟程,鄧子新團隊用六年光陰啃下“污染”硬骨頭——改造實驗室、以石英管替代塑料耗材、定制無硫清洗流程;又耗時十余年穿越“驗證”迷霧——跑遍國內外質譜中心,用三種原理儀器交叉檢測,終證硫修飾是DNA自身特征。
從堆積如山的實驗記錄里翻找微光,在十幾次推倒重來的理論迷宮中摸索方向,于數次實驗框架的廢墟上重建根基——鄧子新團隊以數千個日夜的堅持,將每一次質疑都淬煉成更堅實的證據鏈,終讓硫修飾的真實輪廓,在無數次破繭般的掙扎中清晰浮現。20年冷板凳,坐熱的是對科學本質的堅守。有些發現,注定要穿越漫長的迷霧,才能照亮人類認知的新邊界。鄧子新說,要做成事,靠的就是韌性,執著、堅毅是成敗的關鍵。
以科技反哺家鄉
一場跨越山海的“歸巢”
從國際學術舞臺到鄂西北的山鄉,鄧子新用合成生物這把“鑰匙”,打開了故鄉發展的新可能。由鄧子新院士牽頭,聯合國內外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共同在房縣創立了一座占地645畝的高科技工業產業園——合成生物創新城,它雖然地處房縣,但這里卻運行著國際一流的科研項目。鄧子新以科技反哺家鄉,令房縣這座大山深處的小城,讓世界刮目相看。
遇到困難了怎么辦?鄧子新分享攻堅克難的秘笈
合成生物創新城,圓了幾代人建設家鄉的夢,它創造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從全國吸引了大批科技人才。在鄧子新的團隊里,不僅有湖北本地的科研人員,還吸引了很多來自北京、上海等等大都市的年輕人。他們都選擇房縣,作為自己事業奮斗的起點。在團隊成員的目光中,我們觸摸到了一股堅實的力量——來自對院士的信任,源自對事業的熱忱,他們在開創新的未來。
舊日老屋煥發新生
讓科技之光照進孩子們心里
太學巷里,鄧子新院士曾經居住的老屋如今還完整地保留著。不同的是,這棟建筑的門口,掛起了“鄧子新院士鄉村振興農村科普工作室”的牌子。這里現在已經是房縣中小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的地方。孩子們經常來這兒舉辦科技活動,讓舊日的老屋照進了現代的科技之光。
鄧子新希望能在家鄉的孩子們心中,早早地播下科學的種子。這是他覺得做得很有意義的事情。只有家鄉人才輩出,人才都能回到家鄉,建設家鄉,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走出家鄉,走出國門,是為了更好地回歸,家鄉的山川淬煉鄧子新的韌性,家鄉的河水賦予他以詩意。鄧子新常以“功不唐捐”自勉,堅信所有微觀世界的耕耘,終將在宏觀世界結出果實。當他帶著先進合成生物學技術回到家鄉,將所學轉化成產業,以科技賦能產業,以產業振興鄉村,成果化作反哺桑梓的星火。這位科學家的詩,寫在了故鄉房縣的山河沃野中。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