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招商引資的深度轉型,撬動城市發展能級躍升 武漢邀約全球投資者:一起邁向3萬億

“歡迎全球投資者來漢投資,與武漢一起邁向3萬億,共贏未來!”7月29日,在武漢市“建設支點 當好龍頭”系列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活動“投資武漢 共贏未來——以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主題報告會上,武漢市投資促進局(武漢市政務服務局)局長張智向全球投資者發出邀約。

報告會上,張智從“招商引資給城市帶來什么”“招商引資賦能城市能級躍升”兩個方面,介紹了武漢招商引資的主要發展階段與未來重點招引方向。她說,武漢正以招商引資的深度轉型,撬動城市發展能級的歷史性躍升,為2030年GDP突破3萬億元筑牢發展根基。

突破2萬億

招商引資助力武漢能級躍升

“回溯武漢招商引資的歷程,是一部與時代同頻、與改革共振的發展史。”張智介紹,20世紀80年代,面對GDP排名跌至全國第18位的挑戰,武漢以“兩通起飛”戰略破局,東湖高新區、武漢經開區等高能級平臺應運而生,神龍汽車、可口可樂等項目的落地,讓“武漢制造”重新煥發生機。1991年至2000年,武漢實際利用外資從1億美元躍升至13億美元,GDP增長10倍,奠定了工業城市的堅實根基。

步入21世紀,武漢搶抓加入WTO和中部崛起戰略機遇,以“項目興市”激活發展動能。東風總部遷漢、中韓石化80萬噸乙烯、富士康科技等重大項目的落地,推動武漢GDP實現年均17%的高速增長,完成了從區域重鎮到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的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漢招商引資進入“攀高向新”的質變階段。圍繞光芯屏端網、汽車及零部件、生命健康等萬億級產業集群,推動招商引資向“產業聚勢”升級,京東方、TCL華星、小鵬汽車、輝瑞等龍頭企業相繼布局,助力武漢 GDP在2023年突破2萬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前十,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集群規模突破萬億元,形成了“一業獨大”到“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邁向3萬億

武漢向全球曬出投資機會

張智說,站在GDP向3萬億元沖刺的關鍵節點,武漢正以“創新鏈+產業鏈”雙輪驅動,錨定“制造業立市、產業高端化”方向,重點打造跨越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活力之城。

張智曬出武漢投資機會:“光谷”立足長存、武漢新芯,布局先進存儲、先進封裝項目,向“存儲之都”加速邁進;“車谷”圍繞“東風系”“小鵬系”開展供應鏈招商,打造“車能軟芯材”產業集群;“網谷”依托中科曙光等企業,布局網絡信息安全、數字經濟底座;“星谷”聯動航天科工產業鏈,集聚空天信息、航天材料項目;“藥谷”聚焦輝瑞、人福等龍頭,突破性發展“AI+創新藥”“AI+醫療器械”。

新興賽道同樣潛力無限——低空經濟領域,漢陽造低空生態中心等項目搶占先機;人工智能領域,聯動高校與協會推動創新資源對接;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延伸,軟件信息、工業設計、科技金融等領域正吸引一批國際企業總部落戶。從“項目思維”到“生態思維”的轉變,讓武漢形成“既有參天大樹、又有茂密叢林”的產業格局。

作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與“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武漢正以“臨空、臨港、臨鐵”經濟為抓手,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天河機場與花湖機場“雙樞紐”驅動,吸引生物醫藥、跨境電商等臨空產業集群;長江沿線布局臨港產業基地,推動綠色智能船舶、游輪文旅等業態發展;楊春湖高鐵商務區依托“米”字形高鐵網絡,打造輻射中部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張智介紹,面向全球,武漢持續織密招商網絡:在德國、中國香港經貿合作處基礎上,今年將新設日本、新加坡招商“工作站”,通過AHK等市場化機構鏈接歐洲汽車產業資源;深化中法生態城、中德國際產業園建設,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打造歐資聚集區;依托“楚材聚漢”計劃,聯動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聯絡站,促進“校友項目+楚商資本”高效對接。“相約春天賞櫻花”“6?26投資促進大會”等活動,更成為展示武漢機遇的重要窗口。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武漢“高效辦成一件事”

“投資武漢,共贏未來。”張智表示,落實國家、省部署的“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武漢將持續推動“招商與政務”深度融合,從企業主體和個人全生命周期重點實現,推進關聯事項“集成辦”、容缺事項“承諾辦”、異地事項“跨域辦”、政策服務“免申辦”、簡易事項“智能辦”,著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實現招商項目“秒推”,政務服務“秒接快辦”。

目前,武漢已在漢陽、東西湖、江夏、蔡甸等4個區試點,為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開工按下“加速鍵”。

同時,建強“投資武漢”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等宣傳載體,創新打造“武小招”“武小服”IP推薦官,展示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持續傳遞“投資武漢”最強音。

張智表示,未來,武漢將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期待全球投資者在武漢這片沃土上投資興業。

“我們將努力扮演好‘兩人三窗’角色,加快推動招商引資轉型,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為武漢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貢獻投促力量。”張智說。

數讀

1981年長江激光電子有限公司成為新中國第二家合資企業。

1988年創建成立東湖高新區。

1991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億美元,新辦“三資”企業67家。

1992年獲批沿江開放城市,設立武漢經開區、吳家山臺商投資區,舉辦首屆中國武漢國際機電產品博覽會。

2003年,東風公司總部遷至武漢。富士康(武漢)科技產業園、中韓石化80萬噸乙烯、格力工業園等重大項目陸續落地。

2012年至今,引入聯想武漢產業基地、國家存儲器基地、京東方、TCL華星光電、天馬、黑芝麻智能科技及上汽通用、比亞迪新能源、路特斯科技、小鵬汽車武漢智造基地等項目。2023年邁入“2萬億俱樂部”。

從外資看,自“十三五”以來,招商引資貢獻全市近17%的研發投入、20%的外貿進出口額、22%的人員就業、32%的利稅總額、33%的營業收入和工業總產值。

目前,全市累計設立外資企業8738家,實際利用外資362.5億美元。近三年新設立外資企業數年均增長12.61%。2024年新設立外資企業數407家,實際使用外資14.75億美元,規模位居中部地區第一。

2025年新簽約楚商、校友項目200個,落地項目100個,產業到資50億元。

(統籌:蔡早勤 采寫:長江日報記者朱德華 萬凌 李沁雪 通訊員向智 胡一洲 張婷 覃墨添)

編輯:趙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