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鋪轉讓》劇照。 《峽江邊的微光》劇照。

11月4日,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第二十屆群星獎揭曉,我省選送的舞蹈《峽江邊的微光》、小品《旺鋪轉讓》摘得群星獎。群星獎是文化和旅游部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每三年舉辦一屆。

近年來,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下,我省群眾文藝創作領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扎根人民群眾,緊跟時代潮流,深挖地域特色,培育群眾文藝的新場景、新主體、新活力,持續推動我省群眾文藝健康發展,涌現出一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健全創作機制 群眾文藝作品結碩果

此次摘得群星獎的舞蹈作品《峽江邊的微光》堪稱三年磨一劍,微光終璀璨。

《峽江邊的微光》由宜昌市夷陵區文旅局打造。這束“微光”從宜昌市“四藝節”一等獎,到湖北省“群文十佳”,一路走來,攜著峽江的風與浪,登上國家級舞臺,摘得群星獎。作品靈魂深處,是主創團隊對一方水土的深情凝視與對藝術的極致求索。

《峽江邊的微光》其獨特魅力,首先在于深邃的敘事構思。作品以“光”為魂,巧妙串聯起三峽工程的宏大歷史與個體命運的細微感動。三峽建設工地上搖曳的“馬燈微光”、移民臨時安置點的“露營燈火”、美麗鄉村靜謐夜晚的“路燈暖光”,三束光的流轉,不僅是時間的更迭,更是一部濃縮的峽江發展史詩。作品將“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時代箴言,融入具體而微觀的光影變化中,讓宏大敘事擁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

《峽江邊的微光》主創周莉珺獲獎后表示,摘得“群星獎”,心中無比自豪與激動。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不僅屬于主創團隊,更屬于孕育《峽江邊的微光》的峽江山水與人民。“回望創作歷程,我們始終心懷敬畏。我們一次次走進峽江村落,從蒼涼的船工號子、澎湃的江濤聲、堅韌的‘背山’身影中汲取音樂與動作靈感,只為讓作品帶著最本真的泥土芬芳與江水氣息。我們將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凝練成‘三束光’的敘事:那是建設者馬燈下的開拓之光,是移民露營燈前的奉獻之光,更是如今美麗鄉村路燈下的幸福之光。這流轉的光影,是我們對一段波瀾壯闊發展史詩最真摯的致敬。”周莉珺說道,從靈感萌芽到舞臺綻放,道路并非坦途。我們曾為“找準魂”而反復研討,十余次修改主題;也曾勇敢地為情感“提純”,將主演從4人精減為2人;更在舞美與服裝的細節上“錙銖必較”,只為讓“微光”的意象更純粹,情感更濃烈。

這束“微光”,源自生活,成于磨礪。周莉珺說:“這份榮譽,是終點,更是起點。我們將繼續扎根腳下這片熱土,用藝術的微光,去照亮更多動人的山河故事。”

《峽江邊的微光》的成功,正是我省通過建強創作隊伍、搭建展演平臺、完善創作機制等措施,保障群文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我省印發了《湖北省“十四五”時期藝術創作規劃》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群眾文藝骨干培訓機制、群眾文藝創作幫扶機制,設置了群眾文藝創作專項經費,全省形成了有政策指導、有經費支持、有輔導幫扶、有人員培訓的“四有”群眾文藝創作機制。

近三年來,全省各地組織“大地情深”全國優秀群眾文藝作品中部地區示范巡演、“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全省群眾廣場舞展演等系列惠民活動,為推動群眾文藝創作提供了實踐平臺,引領打造出了一大批富有荊楚文化特色和時代氣息的作品。

搭建展演平臺 讓優秀作品惠及基層

全省通過搭建各種演出平臺,常年舉辦惠民文化演出,“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讓優質的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為廣大群眾搭建各級別、多樣化展演平臺,盡量保證老百姓都有展示的機會。2024年至今,“知音湖北·四季村晚”累計開展1000余場次,線上線下惠及群眾超3000余萬人次。

由武漢市群眾藝術館、江夏區文化館、硚口區文化館聯合創排的小品《旺鋪轉讓》以漢派小品的獨特魅力摘得群星獎,成功的背后是歷時兩年、60多場惠民演出的打磨。

《旺鋪轉讓》導演徐競翔在群星獎決賽后表示:“漢派小品作為南方小品的代表,精髓在于既要保留濃郁的地域特色,又要讓全國觀眾產生共鳴。從2024年1月至今,我們的作品經過60余場惠民演出的持續打磨,根據觀眾反饋不斷調整、增添細節鋪墊,歷經了十余稿的修改,力求通過漢味十足的俏皮話、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讓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在笑聲與淚水中自然流淌,讓漢派小品的獨特魅力躍然舞臺。這次能代表武漢、代表湖北站在全國的舞臺上,希望觀眾能透過作品里的小店,了解武漢人的故事,看見武漢的溫度。”

《旺鋪轉讓》以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為內核,用生活流的敘事、鮮活生動的表演,在15分鐘的方寸舞臺間,講述市井煙火里的山河深情,展現普通人的情感抉擇與精神堅守,贏得了現場觀眾與評委的廣泛共鳴。

《旺鋪轉讓》編劇王慧是一名長期扎根武漢的群文工作者,她說:“我們始終相信,最動人的故事就藏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里。《旺鋪轉讓》的創作靈感,正源于對這座城市精神的深切感悟。”參與演出的演員多來自武漢本土,他們中有文化館骨干、基層文藝志愿者,也有熱愛戲劇舞臺的普通群眾,共同用質樸生動的表演,傳遞出武漢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長江的眷戀、對家國記憶的堅守。飾演老板娘的曾慶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武漢姑娘。她動情地分享道:“作為一名舞蹈演員,我習慣了用身體說話。但這次,我需要用生活化的表演去塑造一個鮮活的武漢老板娘。她潑辣又善良,精明又仗義,就像是這座城市煙火氣的化身。從舞臺的‘形’到戲劇的‘神’,希望能通過這個角色,讓全國觀眾感受到武漢女性獨有的魅力。”

我省群文戰線積極探索省內、省際巡演模式,交流互鑒,共同提高。8月27日晚,“群音繪夢 一起飛Young”2025全國優秀群文原創作品惠民音樂會在武漢江遇橋墩電影營地溫情開演。夜幕下的漢口江灘,長江二橋燈光與露天舞臺交相輝映,晚風里的原創旋律中,千余名觀眾舉著熒光棒隨節奏揮動,星星點點匯成“熒光海”。12首來自全國的優秀群文原創作品輪番登場,這些音樂創作者來自20多個省,從江南水鄉情到草原遼闊意,從城市煙火氣到故鄉思念情,這場看得見江風、聽得見民心、觸得到溫暖的多民族音樂盛宴,讓市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全國優質群文成果。“我們就是想讓群文藝術走出劇場、走進生活,讓更多人都能輕松享受優質文化成果。”湖北省群眾藝術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省廣泛開展群文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四進活動、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戲曲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平均每年,全省各縣、鄉鎮、村文化活動超1萬場次、服務觀眾超7600萬人次。

建強文藝隊伍 培育壯大創作主體

第二十屆群星獎評獎對象涵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作品和群眾合唱團隊六大類,我省在每個類別都有作品入選決賽。我省入圍的作品為女聲表演唱《追春》、舞蹈《峽江邊的微光》、小品《旺鋪轉讓》、天門說唱《傳家寶》、廣場舞《雕花剪紙》、咸寧市香泉合唱團《女人歇不得》《憶秦娥·婁山關》。

優秀群文作品的涌現得益于我省通過多種形式,培育和壯大群眾文藝隊伍,提升文藝隊伍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我省通過演出活動,讓節目編導、文藝骨干同臺切磋,相互學習交流。全省群文戰線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等,邀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專家從理論、實踐、實效等方面輔導,舉辦了“從生活中來,到人民中去”“廣場舞創作研討”等主題交流,集訓全省各級群眾文化工作者,造就了一大批本土化的群眾文化創作和活動“帶頭人”,引導、帶動城鄉群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通過業務練兵激發群眾文藝隊伍精進業務、提升本領的動力和打造佳作、奉獻精品的使命。定期舉辦湖北省群文系統業務技能比賽,檢驗群眾文藝隊伍的業務素質。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專業職稱的群文創作骨干8000多人,涌現出一些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優秀人才。

全省堅持將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不斷改進群眾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大力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更大力度激發人民群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群眾參與度強的群眾文藝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湖北全省126家文化(群藝)館、1302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充分發揮公共文化主陣地作用,累計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近2000場次。活動類型涵蓋社會文藝團隊展演、群眾廣場舞展演、群眾合唱、民間民俗展演、鄉村“村晚”以及融合非遺展示、文創產品和農副產品展銷的綜合性文化集市等。初步統計,直接參與各項活動的群眾總人次近30萬,有效激發了文旅市場活力,拉動了節日期間的文化和旅游消費。

編輯:左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