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湖北省禁毒辦透露,2024年以來,湖北省共鏟除非法種植罌粟18萬余株,查處違法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今年已有21人因為非法種植毒品原株罌粟被刑事打擊。

近年來,湖北公安機關持續(xù)開展禁種鏟毒行動和禁毒宣傳教育活動,以加強科普防范和警示教育。各地組建400余支禁種鏟毒隊伍,通過車巡、徒步尋訪、無人機空中巡查等方式,對田間菜園、房前屋后、荒山草坡開展地毯式禁種鏟毒,對重點區(qū)域逐戶、逐塊踏查,全力鏟除罌粟毒品原株。

為減少被發(fā)現(xiàn)概率,少數(shù)非法種植人員特意將罌粟與其他農作物套種。警方無人機航測屢立戰(zhàn)功。隨縣萬和鎮(zhèn)的胡某將1400余株罌粟套種在成片油菜中間,2024年4月,被警方無人機巡查發(fā)現(xiàn)。

為從根源上減少非法種植,湖北公安機關實行一案三查、追根溯源,不僅查種植人員,還查種子來源、種毒流向。今年5月,湖北省禁毒辦在團風縣一個非法種植點鏟除62株罌粟后,指導屬地派出所前往種植戶家中搜查,在雜物間找到6顆余下的罌粟果,消除一處毒患。

種植罌粟為何難以禁絕?

“歷史上,由于鄂西和江漢平原地區(qū)存在食用、藥用罌粟的傳統(tǒng),至今當?shù)乩先巳杂辛舸胬浰诜N子種植,將罌粟殼用于食療等陋習,讓禁種宣傳教育任重道遠。”湖北省公安廳禁毒總隊禁制禁種支隊支隊長徐駿介紹,事實上,罌粟含有成癮性和毒性成分,食用會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消化系統(tǒng),嚴重時可引發(fā)呼吸衰竭死亡。

湖北省公安廳禁毒總隊梳理近兩年來全省辦理的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案件,發(fā)現(xiàn)非法種植人員以農村地區(qū)60歲以上老人為主,占比約70%。他們普遍對涉毒違法犯罪認識不足,種植目的主要為藥用、食用。

對此,湖北公安機關每年開展禁毒宣傳教育活動3000余場,組織禁毒宣傳“輕騎兵”進社區(qū)、進單位、進家庭、進場所、進農村,幫助群眾識毒拒毒防毒。公安民警在踏查的同時重點講解罌粟、大麻的特征和非法種植的法律后果。

此外,湖北省出臺了舉報毒品違法犯罪行為獎勵辦法,明確舉報涉毒線索最高獎勵30萬元,鼓勵群眾積極舉報涉毒違法犯罪。

通過持續(xù)巡防宣教警示,群眾禁種意識增強。湖北近兩年查獲的非法種植人員中,涉及兩次以上非法種植的占比不足0.6%。一批群眾積極舉報涉毒線索,成為公安機關的有力幫手。2025年4月14日,恩施市桑樹小學學生在聽了民警的禁毒宣教課后,向白果派出所舉報發(fā)現(xiàn)45株罌粟苗。

“罌粟是毒品原植物,無論出于什么用途,無論數(shù)量多少,種植、販賣、食用罌粟均屬于違法犯罪。”徐駿說,廣大群眾切勿以身試法,發(fā)現(xiàn)有人種植罌粟應主動向公安機關舉報。(供稿:湖北省公安廳)

編輯:鄧子依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