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豎起來了!原來靜電這么好玩!”11月7日,西南大學三亞中學體育館內,一名初中生剛體驗完摩擦起電球,興奮地向同學展示自己“炸毛”的發型。當天,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技節在此上演,初中、高中年級學生沉浸式玩轉電磁迷宮、編程無人機、VEX機器人、3D打印等數十項科創項目,讓“課后時間”充滿科學趣味。

學生在體驗摩擦起電項目。胡麗齊 攝
“我體驗了大象牙膏化學趣味實驗,當看到巨大泡沫柱噴涌而出時,感到特別的新奇,很有成就感!”高二學生趙博懷激動地分享剛剛的體驗。不遠處的手工模型區前,學生們排隊觀察植物細胞模型,“這是我花了兩天的時間,以課本插圖為模板制作,讓植物細胞更直觀、更立體,能在科技節上受到大家的關注,我很開心!”高一學生楊晨曦自豪地說。

學生在科技節上參加競賽項目。胡麗齊 攝
活動現場,最熱鬧的當屬人工智能專區。“編程無人機”賽道上,學生們編寫的代碼讓無人機精準穿過圓環,引來陣陣歡呼。“我學的是C++編程,學習中收獲了很多,認識了很多朋友,豐富的科技活動讓我們的校園生活更充實。”學生陶軒宇如是說。“我們學校設有無人機編程、機器人編程等多元化的科技課程,帶領學生們探索科學奧秘,創造多彩人生。”信息科技老師趙文靜說。

活動現場。胡麗齊 攝
“我們想打破課堂邊界,讓學生從‘聽科學’變‘玩科學’,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西南大學三亞中學副校長陳書元介紹,作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學校通過科技節整合科創資源,項目設計更加多元、分層、貼近前沿,“從電磁學到人工智能,從微觀世界到流體藝術,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興趣點。”

學生在體驗天文望遠鏡項目。胡麗齊 攝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節只是開始。”三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陳倩向記者介紹,近年來,三亞市科協不斷創新活動形式,推動科普由“單向傳輸”變為“雙向”或“多向”交流,讓孩子們在“玩”中接受科普、學習知識、激發興趣。據其透露,11月起,三亞多所學校將陸續開展科創活動,“我們要在孩子心里點燃科技興趣之火,哪怕未來不做科研,這種創新意識也會讓他們終身受益。”(記者 胡麗齊)

三亞學院學子向西南大學三亞中學學生分享汽車設計構思。胡麗齊 攝
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